但是那些天的經曆卻令趙鞅感到十分擔心。原來邯鄲午的態度十分曖昧,曖昧的原因並不重要(趙鞅也不關心);趙鞅曾旁敲側擊地試探過他幾次(如果他與範氏發生衝突,邯鄲午會幫助誰),但是邯鄲午好像根本不理解他的用意,無論怎麼暗示就是不表態。
事到如今,趙鞅認為可以回師了——他不想在把衛靈公逼成晉國的敵人之後再把他逼成自己的敵人。但是他還需要做一件事,以便把逼反衛國人的責任轉嫁出去。他派使者去見衛靈公,明知故問地詢問他為什麼背棄聯盟。
衛靈公派使者答複道:“趙孟還是問攻城第二天領頭站在城下的那個傻瓜(涉佗)吧!寡君之所以留下他一條性命,就是打算請大國追究他與另一個傻瓜(成何)的則任。”
趙鞅回國後向晉定公彙報了情況,晉定公馬上下令拘捕兩人。涉佗束手就擒;成何的消息比較靈通,他趕在抓捕行動開始之前逃出新絳、跑到燕國去了。
晉國人希望把那名“破壞兩國傳統友誼”的罪魁禍首交給衛國人處置,以換來對方回心轉意。但是衛靈公用盡渾身解數、冒著事敗身死的危險才擺脫晉國的控製,又怎能僅憑晉人的三言兩語和一名小人物的性命為代價而回心轉意?衛靈公斷然拒絕了晉國人的請求,晉定公盛怒之下便將涉佗處死了。
趙鞅回師後,邯鄲午卻沒閑著。他私下派使者去見衛靈公,要求他給自己一個說法,以避免雙方再次發生衝突。
就像筆者前麵說的,衛靈公隻是憎恨晉國公室,卻不拒絕與晉國大夫建立同盟關係。衛國人(也包括齊國人)認為最大的威脅就來自邯鄲,如果能夠與邯鄲締結和平協議,國家的安全壓力會大幅度降低。
衛靈公大喜,但是他認為不能繞過齊國單獨與邯鄲媾和,於是又把齊國人拉進了。齊國人也很高興,三方非常順利地達成了和平協議。這個協議是三方互相妥協的產物,也達到了三方共贏的結果,但是對新絳政權卻是不利的。因此三方都對協議內容秘而不宣。
協議中約定衛國拿出五百戶人口做為進攻伍氏城給邯鄲造成的損失。五百戶不是小數目,人口的遷徙和安置都是大工程,這個行動是無論如何瞞也瞞不住的。
前麵說過,齊景公在占領夷儀後將當地人遷到了齊國境內,他後來又將兩個小邑連同人口送給衛國。邯鄲午所要求的五百戶實際上就是齊景公送給衛國的夷儀人。
士鞅去世後,趙鞅升任亞卿,官居中軍佐。此時趙鞅開始展示出他那與生俱來的強悍性情和獨斷專行的霸道作風。
邯鄲午對趙鞅的忌憚迫使他秘密地將此事向舅舅中行寅做了彙報。
中行寅卻不以為然:中行氏的勢力遠大於趙氏;如果再加上範氏,兩家軍隊完全可以從趙氏封地上碾壓過去,將它變為寸草不生的焦土廢墟。他安慰外甥說:“你完全不用擔心,隻要經營好邯鄲就可以了;新絳這麵有舅氏在,他趙鞅就算升為中軍將,我該修理他也絕不會手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