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六百七十章 晉六卿之戰(九)(1 / 2)

十二月初,晉定公宣布赦免趙鞅,將他召回新絳,命他繼續擔任原職。晉悼公與四卿在宮中歃血為盟,載書上寫道:晉侯不再追究趙鞅的責任;趙鞅必須忠於公室,不得做出有損君權的行為;大臣們團結一心,共同輔佐君侯。

趙鞅以為家族災難到此就告一段落了,但是很快就發生了一件令他痛心疾首卻無力挽回的悲慘事件。

原來粱嬰與董安於兩人屬於世仇,彼此都想找到機會置對方於死地。粱嬰這次總算找到由頭了,他心裏形成了一個計劃,然後跑去見智躒說:“趙氏之所以強,一半功勞在於董安於。如果任由他繼續主政趙氏,趙氏甚至會得到整個晉國。夫子為什麼不借此機會除掉董安於呢?他的死對智氏是有大利益的。”智躒表示同意,粱嬰接下來詳細陳述了自己的計劃,智躒又批準了計劃。

過了幾日,對趙鞅和董安於不利的傳言便在新絳鬧得沸沸揚揚。由於這些這些傳言的內容都是事實,所以趙鞅感到特別惱火和為難。他預感到有人要對董安於下手,於是勸他到國外去避避風頭。

董安於說:“我逃走簡單,但是主人的處境就艱難了。我要留在家裏等待結果。”

又過了幾日,國人的情緒開始變得躁動起來。街上的行人看趙府大門的眼神裏充滿了怒火,甚至有膽大者在門外大喊:“趙夫子!你還要袒護那個奸賊到什麼時候?”

魯定公十四年(BC496)初,國人對趙氏的怒氣達到頂點,危機一觸即發。就在此緊要關頭,智罃派人來見趙鞅。來人說:“夫子應當聽到坊間最近爆發的謠言了吧?有人妄稱夫子在範、中行發難之前就把晉陽的兵甲調集到都城以北了,還誣陷調集令是董安於所發,又說董安於才是這場動亂的始作俑者,而範、中行不過是自衛而已。國人還抱怨說受害者逃走了,元凶卻毫發無傷地招搖過市

“現在謠言愈演愈烈。智伯如認為如果不能盡快平息謠言,夫子恐怕會遭遇禍患,所以命我來提醒夫子,請夫子早做打算。”

趙鞅心急如焚。來人走後,他把董安於召來,告訴他智躒派人催命來了;並要求他立即化妝出城,一刻也不能停留。

董安於對趙鞅稽首說道:“如果我死能夠換來趙氏安寧,那我就沒有白死。哪個人不會死?我在勸主人提前應對的時候就做好準備了!”說完他就退出去了。

董安於對兒子交代完後事便懸梁自盡了。

趙鞅親手把董安於的屍體從梁上解下來,駕車載著它;將他放在市場上示眾,以此來平息國人的怨氣。趙鞅派族甲將屍體保護起來,這樣它就不會遭到欠手欠腳的人侮辱和破壞了。

示眾期滿後,趙鞅為董安於舉行了高規格的葬禮,又破例把他的神主放置於家廟中進行祭祀。

範、中行被驅逐後,晉國公室便空出兩個卿位。智躒原打算將其中一個“賞”給粱嬰,但是當空位擺在麵前時智躒卻反悔了。

原來士皋夷背叛家族的原因就是為了得到卿位,但是四卿都認為:如果把權力從士吉射手中奪過來再交給士皋夷,那就失去了驅逐範氏應有的意義;如此還不如不惹那個麻煩。加之誰也不願意把到手的利益再讓出去,因此四卿達成秘密協議,內容是卿士的資格就固定在四個,絕不再增加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