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六百八十章 檇李之戰(一)(1 / 2)

魯定公十四年(BC496)發生的最為轟動的事件,乃是吳王闔閭在與越國進行的戰爭中被殺身亡。

吳、楚戰爭結束(魯定公五年)後,交戰國全都遭受了巨大的人員和財產損失,都沒有能力在短時間內發動另一場大規模戰爭。闔閭以勝利者的姿態返回姑蘇,不久便開始大興土木、擴建都城、又在姑蘇山上修建了姑蘇台。他的這些舉動似乎在向世人表明,他已經完成了今生宏圖霸業,準備享受和揮霍餘生了。

在此期間,楚國則開始重建家園、穩定民生、加強防禦設施建設,後來又把都城向北遷到鄀城(今湖北宜城東南,漢水東岸)。

在對外方麵,楚國暫時沒有追究蔡國人的罪行,同時重點加強了同越國的戰略同盟關係。

越國始建於公元前二十一世紀,至當時已有一千五百餘年曆史。大禹去世後,夏啟將他安葬在會稽山,又遷過來一批夏人為父親守陵,那些人就開始在此地繁衍生息。夏後帝少康即位後,將自己的小兒子於越封於會稽,國號為“越”。

在吳國崛起前,中原地區王朝代興、諸侯互滅,偏於東南沿海的古越國卻波瀾不驚,始終享受著難得的和平。由於與中原道路不通,越國文明受中原影響微乎其微,因此國家仍然保留著古老的夏代風俗。

越國沒有建立成型的文字係統,因此漫漫千年史竟然沒有在竹書上留下隻言片語,而全部消散於茫茫宇宙星河之中。如果有一天,因地某位智者的智慧之心能夠大開,視我大中華曆史如觀火,而將各段曆史補足的話,乃是全人類的幸事。

大概在春秋前中期,越、楚開始接觸交往。楚國為越國帶去了有著濃重荊楚風格的中原文化,越國人又將其加攻植入到本國文化之中,因此漸漸形成了夏、周、楚相互交融的獨特文明。越人民風強悍、勇猛好鬥,民眾雕題黑齒、斷發文身;後世君子說:“如果把吳國人比作高盧野獸,越國人就是日耳曼魔鬼。”

至越王允常執政末年,越國已經將國土擴大到錢塘江以北。魯定公十三年,允常去世,越王勾踐即位。當時越國國內公族林立,大臣各有私心,周邊附庸、部落眾多;各種勢力攪在一起,關係錯綜複雜。

勾踐的母親是允常的夫人、楚平王的女兒,勾踐的若幹兄弟的母親則來自各大部落。由於本地人通常看不起外來戶,允常的妾們就聯合起來欺負羋夫人。然而羋夫人從小就不是省油的燈,她隻用了幾個回合就幹掉了領頭的“同行”,其餘的人馬上就變得服服帖帖的了。

允常去世後,他的幾個兒子不滿父親將君位傳給勾踐,他們的母親又跳出來挑事,王子們於是跑回各自母家的部落開始打遊擊。越國東靠大海、北臨錢塘江;境內胡泊眾多、水係縱橫、群山起伏、道險難行。部落再小,想要征服也不是件容易的事。

勾踐依靠的是大夫諸稽郢、靈姑浮和從楚國流亡而來的文種、範蠡等人。諸稽郢是位既勇敢又有智慧的人,他說道:“君王年輕新立,沒有戰功,也沒有施惠於民,所以不可以不向民眾展示仁善的一麵;況且君王不能團結兄弟,又能團結誰呢?臣以為不如赦免兄弟們的罪過,召他們回來。如果有人想要頑抗到底,君王也不要急。君王可以從各部落征集軍隊進攻吳國,頑固派必然不會服從命令。但是君王一旦戰勝敵人,威望必將暴漲,那些頑固分子必將眾叛親離。到那時君王再逐個擊破,反叛者將必敗無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