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六百八十二章 中牟叛晉(1 / 2)

下麵再把目光轉向晉國。

智、韓、魏在驅逐範、中行的同時也召回了跟隨籍秦進攻邯鄲的族甲。召回行動是背著籍秦進行的,這就表明三卿並沒打算把籍秦召回來。籍秦一覺醒來發現自己竟然成了無兵可用光杆司令,隻得投奔了二卿去了。

範、中行逃入朝歌後便派籍秦到齊國人求援。齊景公多少年來都沒有像接見籍秦時那麼情緒高漲了。齊景公握著籍秦的手,大聲談笑地拉著他進入太廟,在列祖列宗的神主前與他舉行了歃血儀式。齊國就這樣與二卿締結了攻守同盟。

為了加強反晉力量,齊景公很快又把魯、衛拉進同盟。三國盟約中寫道:“凡朝歌受攻,同盟者必救之。”

朝歌城本是商朝都城,城市規模巨大,已經遠遠超過周國的鎬京。武王克商後破壞了城市,又把京畿東北封給紂王的兒子武庚,由此建立了邶國。周公平定三監之亂後,又將邶國舊地封給衛康叔,由此建立衛國。衛國都城就建在朝歌城遺址之上,其名為“沫”;赤狄滅衛後曾一度占領沫城,晉國滅赤狄後又占據了沫城,並將城市名恢複為“朝歌”。朝歌後來成為中行氏的封邑。

朝歌與邯鄲之間有座大城名叫“中牟(今河南湯陰縣附近)”。前麵說過,中牟本是趙氏的封邑,邑宰名叫“佛肸”。中牟是太行山東的軍事重鎮,趙鞅將它打造成一座龐大的武備基地,在此地放置了一千乘兵車和大量兵器、盔甲和輜重。如此一來,趙氏武裝遠征東方隻要帶著戰馬和步兵輕裝前進到此就可以了。基地的設置免去了大量的軍事準備工作,也節省大量的行軍時間。

佛肸品行高尚、能力出眾,是趙鞅最為信任和倚重的家臣之一。不過由於中牟地利位置和經濟、軍事等原因,佛肸與邯鄲氏走得非常近:兩座城市的武裝經常互為支援對抗敵人,佛肸的手下與邯鄲午的家臣甚至建立了婚姻關係。

對於中牟的原住民來說,“趙鞅”僅僅就是一個名字而已。絕大多數人沒見過他,也不認識他,對他也沒有任何感情。中牟人隻是在上繳糧食和賦稅時才會提起趙鞅,抱怨他的貪婪和傲慢;而中牟人卻把邯鄲人當成親密的貿易夥伴和同仇敵愾的朋友。

兩座城市的交往在承平時期本是十分正常的,可是趙氏一旦對邯鄲氏開戰,趙鞅就不得不懷疑佛肸的忠誠和中牟人的立場了。

趙鞅安插在佛肸身邊的間諜送來消息說:“中牟城現在人心惶惶,佛肸和民眾十分擔心、也不願意與邯鄲發生戰爭。為此佛肸甚至向邯鄲派出了使者。目的雖然不詳,但是此舉已經表明他將要背叛主人。”

趙鞅大為恐慌,他沒有多加思考便決定把佛肸召回來。但是郵無恤勸他說:“佛肸見主人無事召喚,他害怕遭到邯鄲午的下場,必然不敢回來。我認為不如派人好好安撫他,告訴他主人最終將會與邯鄲氏和解,並要求他不必參加戰事,隻需完守中牟即可。我們當前的敵人是二卿,邯鄲城排在後麵。我們消滅了二卿,佛肸就不敢生出背叛的想法了。”

但是趙鞅過於傲慢自大,他不相信憑自己一家之主的身份和橫掃敵軍的威名會召不回一名邑宰,於是固執地派人去通知佛肸,要求他立即到新絳來“述職”。

趙鞅無法體會到佛肸接到命令時心裏生出多麼劇烈的恐懼:佛肸手持簡書,身體僵直、冷汗直流,強撐著才沒有癱倒在地——召回令明擺著就是道催命符啊!

佛肸把手下官員們召來,聲音顫抖地向他們宣讀了主人的命令。

官員們說:“邯鄲與朝歌相繼發生叛亂,中牟處於叛亂中心,戰事日至;此時正在需要夫子坐鎮以保衛城市。主人卻在此時召回夫子,有悖常理,其心不可不察。且邯鄲午地位比夫子高、與主人的血緣比夫子近;他尚且無罪被殺害,可見主人之刻薄凶殘。夫子回去,一定會成為第二個邯鄲午。所以絕不能服從命令!”

佛肸說:“趙主所謂‘述職’,肯定是要求我說明派使者去邯鄲的原因。我隻是勸說邯鄲稷不要與公室對抗,又沒有背叛行為;我問心無愧,為什麼不能回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