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六百九十六章 鄫地之會(1 / 2)

大冥一戰使夫差看到了楚人誓死扞衛大國尊嚴和保護陳國的決心。楚昭王雖然已經去世,但是楚國的三駕馬車(子西、子期、子閭)仍然運轉如常,夫差不敢繼續招惹楚國,於是把目光轉向北方的魯國。

原來魯昭公為了獲得吳國人的支持,曾娶了闔閭的妹妹(這段婚姻由於夫妻雙方同姓而鬧得沸沸揚揚,很多人都指責魯昭公“非禮”)。

魯哀公七年(BC488)夏,夫差打著走親戚的旗號來到魯國。魯哀公不敢怠慢,忙跑到鄫地與夫差會麵。

魯國人對那個勾吳大魔頭又恨又怕,竭盡地主之誼來接待他。可是夫差不但沒有絲毫滿意的表示,反而提出一個震驚列國的要求:他竟然命令魯國人以“百牢(一百個食器)”的規格來款待自己!要知道,諸侯招待天子的規格也不過九牢啊!

夫差的要求雖然荒唐無理之至,但是魯國也並非清白無辜。原來當年季武子為了禍害叔孫豹,曾開啟了以十一牢招待士鞅的先例。

子服景伯收到吳國人的命令怒道:“吳君的要求真是太過分了,就算曆代周王也沒有提出這種要求。”

吳國使者說:“宋君曾以百牢之禮招待過寡君,魯國不可以甘為宋國之後。況且魯國曾以十一牢招待過晉大夫,我王要求百牢不也是很正常的嗎?”

子服景伯答道:“晉士鞅貪而無禮,以武力威脅我國,我國迫於無奈才采用了十一牢。吳君如果以禮對待諸侯,就請遵守周禮;如果拋棄周禮,諸侯必定不服。天物不過十二(一年十二月,一天十二時辰),周王製定的禮數最高也不得超過十二。如果君王敢於冒天下之大不違以僭越天數,我也沒什麼可說的。”

吳使鐵了心要達到目的,毫不在意魯國人正話反說還是反話正說。使者隻是淡淡留下一句:“那就有勞夫子了。”然後就離開了。

子服景伯複命說:“吳王拋棄上天背叛根本,社稷已經呈現出亡國之相了!不滿足他的要求,魯國必然遭殃。”

魯哀公隻得滿足了夫差的無禮要求。正當魯國人以為熬過了這場鬧劇之時,伯嚭又幹出一件無恥至極的事來:他派人到曲阜去召季康子,要求季康子立即跑步到會盟地來見他——給一國上卿下命令,這就是把自己當成魯侯了。

但伯嚭的真實用意並沒有表麵上看起來那樣簡單。原來吳國人在北上前秘密製定了一個陰險的計劃,他們要綁架季康子(因為魯哀公就是個牌位,季康子才是真正的掌權者),並視情況決定是否滅亡魯國。而季康子留守曲阜的目的正是為了防止發生類似情況。

子貢當時正好在曲阜處理生意,季康子立即派他去答複吳國人。

伯嚭見子貢問道:“君主辛苦出行,上卿卻躲在都城裏享福,天下哪有這種禮節?”

子貢回答說:“太宰錯了,魯國此舉不是因為禮儀,而是因為害怕大國。大國沒有以禮對待諸侯。既然不以禮,哪個國家能夠預判大國的行為?寡君既然恭敬地聽取君王的命令,塚卿怎敢不慎守國家?據說太伯初到吳國時仍然穿著西周的禮服,但是虞仲即位後便斷發文身,融入當地風俗了。虞仲遵守周禮嗎?當然沒有,但他的所作所為誰也挑不出毛病。”

伯嚭見詭計已經被對方識破,也就不再堅持了。子貢返回曲阜後告訴季康子,吳國已經沒有什麼本事了,不能對魯國造成什麼危害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