永昭帝的身子敗壞得那麼迅速,她和周太醫診斷推出這個結果的時候,心中也是大吃了一驚。
她躊躇了幾些天,現在才敢對半令說出來。
半令心中還是難以接受永昭帝撐不過一年這個結果吧?
冊立太子,就是為國朝挑選儲君,並不代表著立刻就會登基為帝,因為太子之上還有皇帝。
但這是一般情況下,現在……
現在請立太子,到真正塵埃落定冊立太子尚需一段時間,短則三兩月,長則三五十年。
而永昭帝熬不過一年,也就是說,冊立太子其實永昭帝駕崩的前兆。
畢竟,半令伴隨了永昭帝那麼多年,半令能夠從軍中孤卒成為如今的緹事廠督主,雖然中間起起落落,但是他的前途命運依然跟永昭帝聯係在一起的。
沒有了半令,就沒有如今的永昭帝和大安朝。
從另外一方麵來說,沒有永昭帝,也沒有半令的今天。
然而,有些事情就是再難以接受,也不得不接受。
於是,葉綏這樣說道:“半令,你已經已經官複原職了。但是這已經是第二次了,難保不會有第三次。”
永昭帝會因為虞誕芝和賢妃而將半令奪職,也可能會因為別的人將半令再次奪職。
隻要帝王忌憚之心一日還在,便有可能會遭遇同樣的命運。
這樣的起起落落,什麼時候才是個盡頭呢?
“半令,這樣下去絕對是不行,我們不可能一直被動下去,現在是冊立太子的時機,我們得利用這個時機來行事。”
汪印沉默了,最終點了點頭說道:“本座知道……知道該怎麼辦。”
他這些年來一直遭遇皇上的忌憚打壓,雖然也有反抗,但到底是顧念著對皇上的忠心而步步退讓。
現在,他已想明白了,他對皇上的忠心,並不是任由皇上處置,並不是躲避退讓。
皇上的身體已經這個樣子,沒有多少時日了,在這一年裏,他隻有一個盡忠的方式。
這也是最好的方式,那就是為皇上挑選一個合適的儲君。
這才是他真正盡忠的方式。
他已經有所決定,他會用全部的勢力將二十一皇子推上皇位。
就算皇上駕崩了,九泉之下有知,或也能看到以後的大安朝。
他要讓皇上明白,一個賢君是怎樣的,一個賢君對國朝的影響是怎樣的,所以他會支持二十一皇子。
與此同時,原本投向賢妃的宋廉臣等官員也有所決定了。
他們向韋皇後表忠心,打算推舉韋皇後所出的十八皇子成為太子,正打算調動一切勢力行事。
此外,就連低調了很久的徽妃五皇子一係,也都蠢蠢欲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