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百五十二章 拭目以待(1 / 3)

另一邊,自打刺探隊們紛紛出動,大家也開始各自抓緊時間,進行自我修煉提升。

其實這麼短的時間,想做一些有效的實際提升,並不容易。

但,大家還是在努力的提升。

有人是繼續參悟高武的境界,有人則努力把之前打武道宗師的獎勵,進行快速修煉,以盡可能多的修煉多一點。

李承選擇的是第二種,他獲得了一堆武道典籍,修煉速度又快,而自己也觸摸到了武道世界的法則,所以不用再去抓緊時間,突破高武境界。

眼前對他來,隻有快速修煉武道典籍,提升的才快。

雲塵一是這樣想的,趙羽也是這樣想的,還有賴子,齊,王樂,沈飛明,簡白,馬騰雲他們,都是這樣想的。

他們都獲得了大量的武道典籍,也都到了高武,現在來,能多修煉一本武道典籍,修煉高一重,對實力的提升,雖然不高,但也挺實在。

這種情況下,能漲一點就漲一點點,這無疑是最好的。

王民貴和陸久明王思仁這些團隊負責人,則並沒有抓緊時間去練習,去提升自己。

他們雖然是團隊長,但是在武道上,卻沒什麼賦,他們的實力,可以是這些人中最差的。

他們自知自己這段時間也做不了什麼,於是就接過了崗哨的職責,給大家站起崗來。

八位團隊負責人,四個方向,一個方向站兩個,王民貴和陸久明一組,王思仁和趙龍一組,沈雲和周元一組,陳明與李樹一組。

他們分好方向後,就各自在崗位上,慢慢站起崗來。

他們這四組,八人,都是在現實非常有見識的人,平常雖然也都在合作,但卻沒有這麼單獨,又任務單一過,於是這會兒子一站崗,就開始各自話不聽。

王民貴和陸久明看著武當山的群山,不由就起了他們曾經遊覽武當山的經曆。

山中風光秀美,被譽為“亙古無雙勝境,下第一仙山”。有七十二峰、三十六岩、二十四澗

、三潭、九泉、十池、九井、十石、九台等勝景,構成了“七十二峰朝大頂,二十四澗水長流”的秀麗畫境。相傳西周時,淨樂國五太子真武來此修煉,後被尊奉為職掌北方界的“玄真武大帝”,山“非真武不能當之”,因名武

當山。真武大帝也被認為是武當山的主神。曆代道教名流如漢代陰長生、晉代謝允、唐代呂純陽、宋代陳摶、元代張守清、明代張三豐等,均曾在此修煉,武當山因此成為道教名山。明成祖自命為真武轉世,封顯武當山為太嶽太和山,列為下名山之首,大興土木,建成

33處規模宏大的宮觀群,計有八宮、二觀、三十六庵堂、七十二岩廟、三十九橋梁、十二亭台,殿宇達2萬多間。

現存建築基本上保留了明初的建築格局。其中金殿、紫霄宮和玄嶽門為全國重點文物保護單位。其他宮觀如太和宮、南岩宮五龍宮、遇真宮、玉虛宮、複真觀、元和觀等均保存完好,內有大量神像、法器、經籍等道教文物。武當山還是武當派武術的發源地,以“武當太乙

五行拳”聞名於世。

武當山曆史悠久,自古就與武結緣。

漢高祖五年(前202年),置武當縣。

漢末至魏晉隋唐時期,是求仙學道者的棲隱之地。

唐貞觀年間(627—649年),唐太宗詔武當節度使姚簡到武當山祈雨而應。敕建“五龍祠”。乾寧年間(896—897年),武當山列為“七十二福地”第九位。

自唐代後,武當山就得到曆代封建皇帝的重視,封號武當,使其地位崇高、名聲顯赫。

元代至元二十二年(1285年),玄教宗師張留孫向世祖忽必烈奏報武當山後,忽必烈大信其道。大德八年(1304年),元成宗封“武當福地”。

明代永樂十年(1412年),成祖朱棣命隆平侯張信、駙馬督尉沐昕、工部右侍郎郭璡、禮部尚書金純等率20餘萬軍民,工匠大修武當山。永樂十五年(1417年)封為“大嶽”,高於五嶽之上。永樂二十一年(1423年),曆時12年,敕建的大嶽太和山大宮觀33處落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