丁老師:“和西方國家不同,泰國是一個具有兩千多年佛教曆史的文明古國,佛教是國教,泰國是一個佛教國家,寺廟林立,佛像雕塑隨處可見,故又被稱為‘千佛之國’和‘黃袍佛國’。”
“佛丕府的拷旺山國家曆史公園、吉祥大佛寺又稱為拷旺是泰國唯一的建在山上的王宮,泰國王曾來山上舉行祈福活動,之後下令修葺並建起了拷旺國家曆史公園。”
“山的西部建有佛塔,山中部安放有佛祖舍利,東部的山上建有玉佛寺,最顯著的特點就是精美的佛塔的尺寸與地形完美結合。”
周森問丁老師,“我一直有一個疑問,為什麼唐僧去取經是去印度,而不是泰國?”
丁老師:“唐僧生活的時代是盛唐,唐代興盛的時候是非常開放的,有各地往來的客商。”
“當時的外國人多到什麼程度呢?”周森問。
丁老師:“有很多,唐朝繁榮,皇帝接受很周邊國家的進貢和朝拜,不僅有日本人、朝鮮人,也有中亞、南亞人。”
“在如此開放的大環境下,學習一兩門外語是有語言環境的,而當時的佛教經典還不多,僧侶有學習外語的需求,一心立誌要前往竺的玄奘,早在動身前十幾年就開始刻意做語言方麵的準備。”
“據他不僅會中文,還學會了梵語和波斯語。”
“為什麼是梵語和波斯語呢?”周森不解。
“梵語是佛教源地的語言,掌握第一手佛經資料所必須,想要看懂經書,必須學會梵語。”
“波斯語則是因為從中國去竺,必經波斯,且波斯在當時也是信仰佛教,許多佛教經典是經由梵語翻譯成波斯語再翻譯成漢語而來的。”
“由於需要二次翻譯,難以避免要出錯,所以唐僧在看之前的經書的時候,遇到了一些困惑和疑問,這也是唐僧為什麼要親自去取經的主要原因,他想要第一手的資料,他直接來翻譯,少去中間的周折,這是一個原因。”
“另外一個原因,佛教的經書裏麵的道理玄妙而深奧,一般的僧人參悟不透,到玄奘時代,北方流行已久的《涅盤經》、《成實經》、《毗曇》學與真諦在南方譯傳的《攝論》、《俱舍論》,構成當時南北佛學的主流。”
“但玄奘師通過學習,深感真諦等古德譯著不善,致使義理含混,理解不一,注疏也不同,對一些重要的理論問題分歧很大,難以融合,唐僧也產生了很多疑問,又苦於沒有高僧能解釋得了。”
“當時的印度是佛教的發源地,而從佛教從西漢末年傳入中國,南北朝時期,在中原盛行,而唐玄奘因為已經知道佛教的發源地是印度,所以去的是佛教的發源地取經的。”
“而泰國佛教當時也沒有印度佛教發達,所以唐僧沒有去泰國,而是去印度求取真經。”
經過丁老師這樣一解釋,周森徹底明白了。
“我再帶你去看看素可泰府的西薩查那萊曆史遺跡,這裏保留了從史前人類時期到有高度繁榮的藝術和文化價值的古城遺跡。”
“哦,好啊!”周森很感興趣,他很喜歡丁老師的講解,丁老師知識淵博,聽他講解真是一種享受。
西薩查那萊古跡也被收進世界遺產名錄,古城的最大特點是使用了大麵積的紅土磚,由於古城掩映在山林之中,遠離了現代社會的打擾,成為研究泰國曆史方麵最完整的地方。
丁老師也很感慨,“這裏保留了從史前人類時期到有高度繁榮的藝術和文化價值的古城遺跡,西薩查那萊古跡被收進世界遺產名錄,可見這個景點是非常出名的,來這裏遊玩的遊客非常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