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陛下,兒臣對於教育還有一個想法。一個能改變大唐之未來的想法!”
李承乾的聲音十分響亮,讓全場所有人都聽得明明白白的。那麼他對於教育是有一個什麼樣的想法呢?和大唐未來又是有相關的想法?
在場的二百來人同時也覺得十分神奇,同時又是好奇得很,要知道他們經常在外麵聽說太子的能力十分之強,是一個不甘於現有狀況的存在,是一個改革者。
從之前的種咱表現上來看,李承乾的所做所為,得了民心又讓萬民崇拜。
“高明的想法一定是十分獨特的存在,妾身想聽聽。”
長孫皇後如此說道。
一邊的李孝常直接停下了侍奉這二百來人,也在那裏專心的聽著,甚至走出了人群。
“朕也想聽聽高明對於教育有何看法。”
教育是為國之本,為整個國家提供可用之才,讓整個國家運轉起來。教育做得好,那麼國家就可能好。
李承乾要做就要驚天動地的去做,所以當他說出兩個字時,眾人轟然。
“兒臣要對科舉進行大改革!”
科舉!二字一出,果然,所有人都為之沸騰,所有人都為之震驚。
李承乾的敢做敢為,讓所有人都敬佩,但這次卻要拿科舉下手,可謂是膽子十分之大啊。
當然,他敢這麼做一定是有他的道理存在。
科舉萌發於南北朝時期,科舉真正成型是在唐朝。常設的科目有秀才、明經、進士、俊士、明法、明字、明算等五十多種。其中明法、明算、明字等科。
科舉考試共分為四級:院試——鄉試——會試——殿試四級。
1、凡應考生員(秀才)之試者,不論年齡大小,皆稱儒童,習慣上稱為童生。
2、鄉試每隔三年在省城舉行一次,參考者為秀才,考中的為舉人,可稱老爺。
3、會試是在鄉試的基礎上進行的,時間是在鄉試後第二年春天,地點在京城禮部官衙,舉人參加,考中後稱“貢士”,第一名稱會元。
4、會試合格後即參加由皇帝親自主持或欽命大臣代理主持的殿試。合格的統稱進士。殿試第一名叫狀元,第二名叫榜眼,第三名叫探花。
進士中國古代科舉製度中,通過最後一級考試者,稱為進士。
進士科得第很難,所以當時流傳有“三十老明經,五十少進士”的說法。
人們對於李承乾的決定投之以驚詫之目光,但多的是震驚,為什麼要對科舉改革?改革之後有什麼好處?什麼時候開始?會不會對一些人有了重大的變化?
等等一切疑問在人們的腦海之中升騰而起。
而且想要改這科舉那無疑是十分之難,如果李世民同意了,還世家會同意嗎?
他會不會有逆反的心理?
這些統統都要考慮進去,但是既然李承乾敢這麼說了,那麼就一定有他的方法在。
這時同樣被震驚到的李世民頓了好一會這後說道:“你要怎麼改?”
李孝常這時卻是說道:“陛下,萬萬不可!不可改啊!科舉是太上皇(李淵)所定下的規矩,並且也取得了一定的成效,這不能改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