揚州瘦馬是指揚州在古代是兩淮淮南淮北鹽商的聚居地,鹽商當年可謂是富甲一方,生活奢侈程度可與皇家媲美,他們的富足由此也養活了一大批傍其生存的行業,“養瘦馬”就是其中之一。
到了明清時期,“養瘦馬”成了一項暴利的投資,有一大批人專門從事此項職業。
先出資把貧苦家庭中麵貌姣好的女孩買回後調習,教她們歌舞、琴棋書畫,長成後賣與富人作妾或入秦樓楚館,以此從中牟利。
因貧女多瘦弱,“瘦馬”之名由此而來。初買童女時不過十幾貫錢,待其出嫁時,可賺達千五百兩。一般百姓見有利可圖,競相效法,蔚為風氣,明代揚州鹽商壟斷全國的鹽運業,腰纏萬貫、富甲下,故在當時全國,揚州“養瘦馬”之風最盛。
挑選瘦馬有著一套極為嚴格的鑒定程序,而其中最為客商看重的就是對於瘦馬的腳的評判。
鑒定這“三寸金蓮”也有著一套極詳細的辦法,並且人們還為此製定出了“瘦、、尖、彎、香、軟、正”等七條標準。
這些女孩被買來後,就教她們琴棋書畫,使從各方麵都具備了一個做妾的條件。
在那些大腹便便的鹽商身邊,圍聚著一堆惡心的蒼蠅,隻要他們稍稍透露了納妾之意,那些人口販子就會一窩蜂撲將上去。
在揚州,從事介紹“瘦馬”職業的人達到百人。繁華的揚州城,“瘦馬”在經過一番苛刻的教育後,被賣到全國各地。
清代丁耀亢在續金瓶梅一書中對“瘦馬”也有描述。
一等資質的女孩,將被教授“彈琴吹簫,吟詩寫字,畫畫圍棋,打雙陸,抹骨牌,百般淫巧”,以及精細的化妝技巧和形體訓練。
二等資質的女孩,也能識些字、彈點曲,但主要則是被培養成財會人才,懂得記賬管事,以便輔助商人,成為一個好助理。
三等資質的女孩則不讓識字,隻是習些女紅、裁剪,或是“油炸蒸酥,做爐食、擺果品、各有手藝”,被培養成合格的主婦。
明代家張岱在陶庵夢憶一文中的描寫罷。
至瘦馬家,坐定,進茶,牙婆扶瘦馬出。
曰:“姑娘拜客。”下拜。
曰:“姑娘往上走。”走。
曰:“姑娘轉身。”轉身向明立,麵出。
曰:“姑娘借手瞧瞧。”盡褫其袂,手出,臂出,膚亦出。
曰:“姑娘瞧瞧相公。”轉眼偷覷,眼出。
曰:“姑娘幾歲了”曰幾歲,聲出。
曰:“姑娘再走走。”以手拉其裙,趾出。然看趾有法
張岱接著介紹了鑒定腳的辦法,以及詳細挑選,付費,送貨上門的一係列過程。瘦馬的麵,手,臂,膚,眼,聲,趾等一一看遍。
而那些落選的瘦馬,情形更為淒慘。她們無家可歸,被賣入風月場所。
每傍晚,她們塗脂抹粉,打扮妖冶,出入巷口,遊離於茶樓酒肆門前,謂之站關,燈前月下,麵色蒼白,已無人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