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三百二十九章 寡人興漢矣(1 / 3)

建寧二年四月十日,劉辯以孝獻帝遺詔在洛陽登基為帝,改年號為元嘉,是為元嘉元年。

劉辯任盧植為太傅,荀攸為司徒,華歆為司空,朱儁為太尉,是為三公。徐榮為鎮西將軍、涼州刺史,戰時行州牧職權。杜畿為靖邊將軍、並州刺史,戰時行州牧職權。張遼為鎮北將軍、幽州刺史,戰時行州牧職權。趙雲為鎮東將軍、冀州刺史,戰時行州牧職權。呂布為鎮南將軍、徐州刺史,戰時行州牧職權。高順為陷陣將軍、司隸校尉。韓康為宣威將軍、益州刺史,戰時行州牧職權。曹昂為威遠將軍、兗州刺史,戰時行州牧職權。太史慈為橫江將軍、青州刺史,戰時行州牧職權。賈詡為軍師將軍、豫州刺史,戰時行州牧職權。伍俘為中尉,負責宮內守衛。

其他眾臣也各有封賞,因天下未定,並未封侯。

而後劉辯承認劉備帝位,並將其以帝王之禮葬於皇陵,並以關、張合葬,使三兄弟葬在一起,並立碑於其中訴說三人情誼。

同年五月,劉備任命的益州牧司馬防因劉備故去,再加上愛子殞命的打擊,病逝於永昌郡不韋縣,而後餘眾舉城降於韓康。

曆時近三年,益州終於平定,韓康、高順兩人也得以休息一番。

交州刺史朱符乃朱儁之子,差人往洛陽向劉辯效忠,雖然劉辯聽聞朱符在任上橫征暴斂,但又知尚未到對朱符動手的機會,故而隻是命人告知益州刺史韓康,派人監督朱符舉動。

故而此時天下隻有揚州、荊州兩處尚未平定,但弘農軍在與劉備一戰中損失不小,劉辯仍舊以修養生息為策,暫時放任兩處互相爭鬥。

待時機成熟後,一舉破之。

周瑜率揚州軍進入荊州後,初戰得利,然而卻被黃忠在武陵斬了數員大將,損失慘重,進軍的速度也不得不停滯下來。

但依荀攸、賈詡、郭嘉三人所言,現在還不是對其動手時候,賈詡也自告奮勇,往豫州去,從而可以打探到揚州、荊州的消息。

元嘉二年六月,孫權見周瑜久戰不勝,便親率周泰、董襲兩將趕往荊州支援,而當孫權離開後,其叔父孫靜長子定武中郎將孫暠率軍在烏程起兵,準備奪取孫權的大權,孫權之弟、年僅十四歲的丹陽太守孫翊被殺,孫暠很快便控製了丹陽郡大部分縣城。

孫暠之父昭義中郎將孫靜赴吳縣勸阻他,卻被軟禁在吳城,揚州震動。

身在長沙的孫權收到消息後,立即率軍回揚州處理內部的叛亂,將荊州之事暫時擱置。

劉辯收到消息的時間,也就比孫權晚了兩日,隨後劉辯傳令豫州刺史賈詡、徐州刺史呂布、冀州刺史趙雲兵進揚州,而益州刺史韓康兵進荊州,劉辯也與司隸校尉高順率領一軍往荊州進發。

荊州主事劉琦收到消息後,與麾下眾人商議對策,此時荊州七郡他隻有其三,再加上與袁術軍、揚州軍連年先後戰鬥,將士疲敝,形勢極為不利,若朝廷大軍趕來,恐難以守住。

蒯良、蒯越建議劉琦舉南陽、江夏、南三郡向劉辯投誠,效命於劉辯。

劉琦有些擔心地言道:“某舊日練合叔父而與其為敵,若是其趁機要某性命,為之奈何?”

“此次陛下應是為揚州而來,若主公主動投效,以陛下仁德之名,必然不會為難主公矣。”蒯良覺得劉琦有些多慮了,勸道。

劉琦聞言便打定主意,派黃忠往劉辯處請降。

劉辯聞訊心中大喜,又見黃忠生的體格健壯,善騎射,將黃忠留在身邊,而後任命劉琦為荊州刺史,蒯良為南郡太守、蒯越為江夏太守,並令其派兵與大軍一起與揚州軍作戰。

劉琦收到消息後,見劉辯並未為難自己,心中大喜,至於黃忠,跟在劉辯身邊也就跟了,人家黃忠都沒有要回來,他也不好意思跟劉辯要人。

隨後,劉琦派文聘領一軍與劉辯同行,算是完成了劉辯的囑咐。蒯良離開南陽時曾對劉琦言:“主公若是能親自率軍與陛下同行,定然大有裨益。”然而劉琦卻沒有聽進去蒯良的話,自己躲在南陽郡安樂。

劉辯見率軍而來的是文聘,而劉琦至始自終都沒有出現,對河南尹郭嘉感慨道:“本來寡人看在宗親之名,欲封其為侯,如今看來,卻是不用矣。”

郭嘉隻是點了點頭,並未言語,他可不想摻和到這些人情世故中。

劉辯見郭嘉這般模樣,搖了搖頭,暗道無趣。

隨後,待眾將各自到達位置,一齊向揚州軍發起進攻,而此時孫權仍然在吳郡與孫暠對陣,雖然已經將孫暠圍困在吳城,可似乎攻下來還需要一些時日。

周瑜心中了解揚州的重要性高於荊州,料定劉辯一定會率大軍全力進攻揚州,便調程普、韓當率軍回援,他則與黃蓋一起守衛荊南諸郡,同時也將戰場分隔衛兩塊,將益州來的人馬阻擋在荊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