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卷 大道之行也,天下為公 第068章 生病(1 / 2)

浦大軍感覺自己的身體最近很糟糕,很多時候感覺力不從心,他隻是強撐著,畢竟已經是四五十多歲的人了,不比從前年輕的時候了。

很快他病了,感覺身體變得越來越沉重,好像是灌了鉛似的,再不複往日的靈活和力量。

他感覺自己的靈魂都變得疲憊不堪,好像是身體要垮掉似的。又休息了許多,似乎恢複了一些,醫生囑咐他不能做太重的體力勞動。

這個時候浦大軍同村的三叔家的女兒突然回來了,還帶著很多錢回來,是要在鎮子上蓋一個店鋪,售賣一些嬰兒用品。

她回來的那,還把村裏的很多人請去吃了一頓,還給他們帶來不少禮物。

浦大軍和三叔家算是沾親帶故的,雖然是遠親,但也是比一般人家親近一下,三叔的女兒送了他們一些東西,那是從國外帶來的東西。

母親從未見過,見到了也是覺得很新奇。

有很多傳言那三叔的女兒在外麵做人家的二女乃,靠金主給錢才能開店的,不然一個農村女人幹什麼能掙這麼多錢。

一個既沒文化,又沒什麼資源的女人,憑什麼在城裏掙許多錢,村裏的莊稼漢勞累大半輩子,一年也不過是千兒八百,在外麵打工也不過出些苦力罷了,這些錢是莊稼漢一輩子都掙不到的。

在靠吃飯的農業社會,農民的文化中有濃重的靠吃飯,凡事依賴自然的屬性,很多事情不是靠自己的能力能做到的,在官僚主義的專製王朝,底層的文化中對美好時代的祈求也是可以預料的。

從這個角度,農村的所謂的弱勢文化,並非落後的根源,而正是落後的結果。

即從扶貧的角度看,我們絕大多數人在改革開放後的脫貧,也不是靠的什麼救世主,而是靠各種束縛的解除,從而能自由地進入市場,靠自己的奮鬥追求自己的幸福。

顯然,這個過程並不是由文化屬性的變化導致的,而是反過來,這個過程導致了文化屬性的變化。

當然,從微觀上,我們也不會真地認為,這整個過程完全是自發的,內生的、毫無外力幹預的。一方麵,外力幹預總是存在的,不是這個方向的幹預,就是那個方向的幹預;另一方麵,唯有在與外界的深刻交流,快速學習,才能在短時間內產生巨大的變化。

但這些幹預絕非來自什麼救世主。或者,從宏觀的角度看,所有的救世主都顯得渺而微不足道。

到了這個時代,靠個人奮鬥,再也沒什麼靠山,這種相對落後的文化己然有些跟不上時代,被現代化的潮流一衝,便支離破碎,再也無法凝聚起來。

三叔的女兒打算在鎮子上開一家母嬰用品店,選好了合適的鋪麵,自然是需要裝修一番,浦大軍幹脆自告奮勇,接下這些活。

反正是打零工,在哪幹不是幹,況且身體也沒好利索,在親戚家幹活還能得到些照顧。在外麵幹活,要是偷會懶被發現了,必定少不了一番冷言冷語。

三叔自然是答應浦大軍來幫忙,並且管他一日三餐,浦大軍也盡心幹活,躺了幾把身子骨的躺軟了,幹點活出一身汗,正好人也精神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