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五十五章:戰略要地(1 / 2)

“哼,小鬼子的東西,有什麼好的。”趙光明不屑的說道。

範陽沒去接他的話。

說起曰本,範陽沒什麼好感,卻也不反感。

不過,曰本人做事的態度,範陽是欣賞的,很認真,精益求精。

特別是辦企業。

在技術上,生產工藝上,從來都是能多用,就多用,能用好的,就用好的。

而中國的廠家卻恰好相反。

是能用差的,就絕不用好的,能蒙混過關,就魚目混珠。

為什麼會有這樣大的差別呢?

在範陽看來,這是一個眼光問題。

曰本可以說,曆來都是世界上最具野心的一個國家。

動不動就要*****。

他的企業同樣如此。

就好比SONY公司,它的原名叫東京通信株式會社。

1946年建立,隻有20名工人,500美元資產,可他就敢放眼全球。

20多歲的盛田昭夫和井深大,創立公司之初,就立誌要領導世界電子產品的新潮流。

美國的貝爾實驗室,剛剛研究出晶體管時,還在實驗室裏,他就專程飛到美國,甚至在美國人之前,搶先獲得了一手資料,並且花2.5萬美元,僅僅2.5萬美元,就買下了晶體管的專利權,回國組織了技術小組,全力攻關,終於製造出世界上第一台袖珍式晶體管收音機。

後來又改為隨身聽。

在1958年,公司的產品才堪堪走上軌道的時候,盛田昭夫就開始推行他的全球化路線。

將公司正式更名為SONY。

盛田昭夫翻遍了英文字典,最後引用拉丁文的sonus和英文的sound,都指聲音,還有英文的sunney,掐頭去尾,組成SONY,自己打造一個全新的英文商標。

後來的曰本企業大多如此,像ha,Suzuki,都是自己創造英文。

還考慮到了本土的發音習慣。

商標的概念,極精,極簡,沒有任何多餘的東西。

它的產品,打造產品核心競爭力,從來都是放在全球的角度。

後來被證明,他這一策略,非常成功。

在進入中國市場的時候,恰逢八九十年代,sony的營銷陷入困境。

當時的聯絡部就曾建議,把殘次品發往中國

盛田昭夫拒絕了,寧願壓縮北美市場,也堅持一等品發往中國。

但他依然低估了中國人的山寨能力。

沒有幾年就被幹得找不到北。

隨身聽如此,背投電視如此,液晶電視還是如此。

就連紅白機,也被小霸王幹得暈頭轉向。

曰本的農林研究所也是一樣,首先就下定決心,一定要培育出世界上第一的品種。

拿國光和元帥反複培育。

其中的過程,失敗的次數,這中間的精神,還是很值得稱道的。

範陽從來沒認為自己有多麼了不起。

同樣是個眼光問題。

就好比作個皮鞋一樣,李科長好幾次興致勃勃,拉著範陽談設計,談工藝。

範陽都是一笑置之。

搞個屁,一雙爛皮鞋,你當造原子彈麼。

不管李科長說得天花爛墜,範陽都是不置可否。

前世的他曾參觀過酒泉衛星發射中心。

從此才知道自己,作為一個文盲,究竟有多卑微。

在山間小路隨意的抹著方向盤,欣賞著沿途的景色。

因為一場汶川大地震,映秀一個小鎮,作為震源的發生地,也是全球聞名。

範陽前世沒有來過,而此時的映秀,一個山間小鎮,地方不大,可也修起了一個像模像樣的水果批發市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