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是範陽著急,而是不得不急。
眼看著要過年了,還大老遠跑出去。
他得趕在這一季柿子成熟,柿餅掛霜的季節,趕過去看一看,錯過又要等明年了。
小小一個柿餅,常人很容易忽略的東西,但在範陽看來,卻無比重視。
還是那句話,這東西,在日後可是掛上了《國家地理標誌性產品》的標簽。
本土賤價,可國際上高價,在外貿產品的定義上堪稱完美。
還有韓國的靈岩凍餅。
他要趕在韓國人之前,把凍餅收歸自己的產業基地,還要賣到歐洲去。
重生的時機,也是非常湊巧,竟然重生到了92年。
92年,發生了許多大事,很多被人記住了,但還有很多名聲不顯,可意義重大。
比如92南巡之後,92年12月1日,中國正式宣布加入的《聯合國國際多式聯運公約》。
這是為中國加入世界貿易組織的探路。
也是我國改革開放的重要舉措。
經濟發展也到了這個地步。
而什麼叫國際多式聯運呢?
三個字,集裝箱。
在二次大戰以後,世界的兩極格局形成,很長一段時間,準確的說1945年,到1982年,世界的交通路線,是斷裂的。
曰本的汽車,想要賣到歐洲,很難,隻有走海路。
想進中國的東海,南海,沒門,釣魚島都不讓你進。
從曰本九州裝船的貨物,出衝繩海槽,還得跑到菲律賓去轉一圈,到達新加坡,馬來西亞,對麵就是蘇門答臘島。
蘇門答臘島,和馬來西亞,中間有一條海峽,就是馬六甲海峽。
所以這個地方海盜多呢,船多,好搶,靠岸容易。
穿過馬六甲海峽,經過孟加拉灣,到達沙特阿拉伯,從阿拉伯海的亞丁灣,進入紅海,走蘇伊士運河,來到地中海,才能進入歐洲。
千山萬水都不足以形容,簡直是繞著地球跑了小半圈兒。
要不就隻有向北,走阿拉斯加,穿過白令海峽,到北冰洋逛一圈兒。
沿途經過幾十個國家,跑一趟要兩三個月,得換四五次港,而且跑船的都知道,在海上掙錢,純粹的拿命在拚。
得老天爺賞飯吃。
沒辦法,有路啊,可不讓你走啊。
這兩條路,一條在俄羅斯,一條在中國。
而且是鐵路,非常方便,軌道都不換,北京有直達莫斯科的,莫斯科有直達德國的,有直達北歐的,挪威,芬蘭,英國,意大利,各種資本主義老牌強國也好,新崛起的北歐高福利發達國家也好,都能到。
就是歐亞大陸橋。
無論中國還是俄羅斯,都是民國時期就通車了。
可我就是不讓你走。
所以米國和俄羅斯,杠了那麼多年,始終過不去呢。
美帝一直主導的亞太戰略,其實並不是他非要幹涉,是不建立不行,前蘇連千方百計的卡美帝脖子,特別是能源,中東地區的石油,你不建島鏈,輸送不過去啊,船都不讓你跑。
中國也是一樣。
畢竟72年尼克鬆訪華,79年中美才正式建交。
在這一基礎之上,才有亞洲四小龍的飛速發展。
台彎,香港,新加坡,曰本,都是得益於這種冷戰格局。
開設自由港,保稅區,讓船舶停靠,加油,進行轉口貿易,多邊貿易,以國際中轉站的形式,參與國際分工。
恰逢二戰之後,經濟複蘇,高科技的蓬勃發展,現代工業的重工體係,經濟在迅速全球化,地域的範圍在縮小,貿易的進程在加快,而且更加頻繁。
貿易離不開運輸。
而如何運輸?成了個最重要的問題。
60年代,美帝和歐盟的一係列資本主義國家,就已經開展國際多式聯運了,就是集裝箱。
集裝箱有什麼特點呢?
首先是方便管理,嚴查走私。
比如曰本,出口中國的貨物,比如汽車,從日本橫濱運到四川成都。
首先在曰本的海關點貨,有專門的監察,看著你裝貨,你說我成本太高,想打個木框就丟在船上,不行,裝集裝箱。
裝好了給你焊死,上鎖,打封條。
出發,從東海進入黃海,到達江蘇,連雲港。
在連雲港下貨,轉鐵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