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百九十三章:赤字(1 / 3)

要真正的理解地方和中央的財政關係。

就必須回到貨幣的本質上來。

必須要明確一個前提,在國家層麵來說,貨幣,並不能全權代表國家財富。

因為貨幣是可以反複加印的。

而紙幣是信用貨幣,沒有法定含金量,不能購買勞動力,那麼貨幣的價值就不存在。

每年都有更多的貨幣投入到市場,所以在國家層麵來說,並不存在虧本的問題。

沒錢印就完了。

但印錢的目的是什麼呢?

那什麼是國家財富呢?產業,建設,不動產,產品。

推動建設能力,中央撥款10個億,修條高速公路,下撥給你,路修好了,目的就達到了,這條路就是國家的財富。

這10個億的貨幣,還能產生5個億的利潤,就造成了更多的民間資本。

民間資本再產生反複的購買力,盈利的部門建設一棟房子,一個樓盤,新建立起一座工廠,解決500人的就業,工廠生產出多少價值的產品,這些,才是國家財富。

這就是現代宏觀經濟學,著名經濟學家凱恩斯的供需理論,在新聞聯播上經常聽到的一個詞彙就叫做,拉動內需。

改革開放以來的幾十年,投放了幾千萬億的貨幣。

最終建設起超過百萬平方公裏的城市麵積,協調貨幣關係,我們現在所享受到的所有一切,鱗次櫛比的高樓大廈,一望無際的產品海洋,人人安居樂業,生活富足。

都是國家采用經濟政策刺激出來的。

國家衡量GDP的方法,也不是統計貨幣。

GDP(Y)=消費(C)+投資(I)+政府購買(G)+淨出口(NX)。

世界上絕大部份的國家,采用的是生產法,統計GDP,第一產業農業,第二產業工業,第三產業服務業,統計一個地級市的GDP時,計算的是這些產業的增長,在一個財年以內,新增了多少建設,生產出了多少產品,得到了多少的經濟價值,在任期間,有一棟樓盤落成,就能拉高GDP,因為他投資規模大,這就叫政績,再減去中間投資的價值,就得到GDP增長的數值。

認識了貨幣的價值過後,就可以明白一個道理了。

貨幣在國家的手中,不是財富,是流通工具。

目前世界上所有的國家,包括發達國家,中央的財政都是虧本的。

這叫赤字財政。

故意的。

國家每年的財政收入,都會繼續下撥到各級政府,還會超額下撥。

例如英國。

比如今年英國財政的收入,包括裞收,還有國營企業的盈利,包括電信,石油,鐵路,礦產,這些部門掙到的錢,加起來5萬億。

當然要留存一定的活動成本,其餘的通過公共預算下放,錢不夠就加印,5萬億的財政收入,投放5.5萬億,錢不夠就加印貨幣,始終保持中央財政處於一個虧本的狀態。

這才能保證市麵上的貨幣總量,是增加,而不是減少。

貨幣充足,可以調用的勞動力就更多,市場就有活力,旺盛,需求就多,貨幣的流通速度就會加快。

這樣有利於經濟增長。

但要保證赤字在一個健康的量,首先財政赤字占GDP的比重不能超過3%,例如一個財年的GDP總量在30萬億,百分之3就是9000億,那麼國庫虧空9000億都是正常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