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四百七十五章:互聯網(1 / 2)

賈景元和李麒麟也是接連附和。

在這方麵還是很有共識的。

高路又說道:“靠人力成本,總不可能一直的廉價下去,失去了人口紅利呢?科技,才是第一生產力,而咱們國家的科技談不上強啊,在20個關鍵科技領域,能占到的能有多少呢?尤其是在材料科學和信息化產業上麵,更是脫節嚴重,想要引進何其困難?”

這種說教,範陽都極其拿手,不知道他葫蘆裏賣的什麼藥,隻是點頭稱是。

高路說道:“尤其是互聯網。”

鐺……

範陽就覺得,像被什麼東西砸到腦袋上。

從高路嘴裏聽到什麼故作高深的內容,他都不會覺得吃驚,畢竟他行業領袖的位子在那裏擺著,說點利國利民的大話又怎麼了?又腫麼了?別人有那個底氣。

但隨之一句互聯網,卻把範陽雷得個外焦裏嫩。

要知道93年,互聯網這三個字,對中國人來說是一個完全陌生的詞彙。

這個時候,中國互聯網前幾人的馬雲,還在杭州做翻譯,馬華騰才剛剛大學畢業,民間對互聯網的認識,幾乎是一片空白。

就連馬雲都不知道。

然後,中國加入互聯網是1995年,同年4月,馬雲創建中國第一家互聯網商業公司,開發中國黃頁。

而真正的開始發展,是在1997年。

1997年,亞洲金融風暴爆發,成為曆史上的中國企業崩潰之年。

這一年,巨人大廈停工,三株瓦解,秦池崩盤,任正非開始製定“華為基本法”。

而同樣是這一年,26歲的丁磊創辦網易,兩年過後,便在納斯達克敲鍾上市,2003年便成為中國首富。

還有29歲的軟件工程師王誌東成立新浪,張朝陽成立搜狐。

這一切也許是巧合,也許是注定,電商和實體之間的衝突很早就埋下伏筆。

是中國企業崩潰之年,也是中國互聯網的元年。

能在93年說出互聯網這三個字,就很了不起了。

就很突然的樣子。

範陽咳嗽了一下,裝作不知道的樣子問道:“什麼網呢?”

高路一副你果然不知的樣子:“叫互聯網,互相幫助的互,聯合利華的聯,網是蜘蛛網的網,但這裏不是蜘蛛網的意思,是網絡,電訊,信號傳輸。”

害怕範陽理解不了,高路順手扯下範陽胸口上別的鋼筆,在範陽的演講稿上寫下三個字,互聯網。

“交互,聯絡的意思,就跟打電話一樣,他是用一根信號線,就跟電話線一樣,把他的信息上傳到互聯網上,但跟打電話不同的是,電話隻能傳輸聲音信號,但互聯網可以上傳圖片,文字,可以在網上寫信,並且可以永久保存,還有個東西叫做網頁,比如我的一張相片,一個日記,我可以傳到互聯網上,其他的人隻要輸入一行英文字母,就能跳出來看到,就能保存到這個網上,能理解嗎?”

賈景元楞了,摳著腦袋想了半天:“什麼亂其八糟的,還不如說個蜘蛛網呢,能打電話誰還寫信啊?搞不懂你什麼玩意兒。”

李麒麟也是連連搖頭:“從沒聽過。”

範陽笑了,要說這些做外貿的,出國算是家常便飯,見識比一般人要強得多,對國外的見聞也是很熟悉的。

連他們都不知道互聯網?

不過一想,這也很正常。

要說電腦這玩意兒,在座的幾人全都知道,中國也能買到,但操作極其複雜,還是DOS係統,在應用方麵主要是工業方麵,用來控製機器。

而互聯網,就完全是陌生的東西了,不僅中國,就算米國曰本,也是最前沿的科技。

就跟高路講述的一樣,互聯網最初的開發目的,還真就是為了通訊。

冷戰時期,米國人總是擔心現有的通訊體係會被蘇連摧毀,天上的衛星也會被打下來,就秘密的研究另外一套完全不依靠衛星的有線傳輸通訊體係。

這個體係極其特殊,是建立在電腦的傳輸上麵,開發了第一套TCP/IP網絡協議,這樣既可以保存大量內容,又可以做到絕對保密,資料可以實現複製粘貼,即使被摧毀也可以通過計算機進行複原,方便戰後重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