誰也想不到楊老就這樣走了!
張陸看著將自己一生貢獻給研究的楊老,就算沒有呼吸,也沒有倒下去,凝視著可控核聚變裝置,猶如一座豐碑!
同樣,這一次關於核聚變的研究。
張陸也不是從零開始,也是像楊老一代代的科學家,不斷的積累,他是站在巨饒肩膀上,不斷的深入研究。
否則,張陸也沒有這方麵的資料可以研究,就算光明傷勢的賦再強,無根之水,也無法深入。
正是像鄧稼先,楊老這樣的老一輩科學家,研製出了兩彈,才能洋鬼子忌憚,才能順利入常,參與國際社會的事宜。
這些都是楊老他們用青春和汗水,一次次將自己關起來換來的!
他們的代號都是596,這是銘記蘇方撤離支援炎國,他們孤軍奮戰,沒有放棄的那段可歌可泣的歲月。
有人殘肢了。
有人身體腐爛了。
有人一輩子看不到光明。
還有人為了尋找鈾礦,為了保護資料,用血肉之軀抱住了資料,屍骨無存。
很多資料沒有解密,能解密出來的隻是冰山一角。
當年製造兩彈的時候,條件何等的惡劣和落後。
但是一聲巨響,震驚了整個世界!
成功不是偶然,那是太多無名英雄的默默奉獻,就是這些鮮血的付出,讓張陸,站在巨饒肩膀上,實現了可控核聚變的研究!
這時,葉老出聲了,他強忍著悲痛,緩緩道:“楊老隻是睡著了,他太累了,安排國葬!”
“是!”
一名中將敬禮,他親自上前,扶著楊老,然後和警衛員一起抱著楊老離開。
張陸看著楊老離開,等楊老消失在了視野盡頭,他的目光,一一掠過在場的科研人員,沉聲道:“這是他老人家一生的心血,我們不能半途而廢,回到自己的崗位上。”
“是!”
一聲鏗鏘的回應,所有人擦去了眼淚,立刻回去自己的崗位。
三十分鍾後。
張陸和葉老等軍方將領,移步到了大禮堂。
在這裏,一名滿頭銀花的女人,輕輕的撫摸著躺在棺槨中的楊老。
張陸等人一到,向這位滿頭眼花的女人敬禮。
她是楊老的配偶,也是老一輩的科學家。
老人摘下了眼鏡,看著張陸和葉老等人,反而安慰他們道:“你們不要悲傷,老楊早就預感自己要離開,做好安排了!”
“他隻是不死心,多次告訴我,一定要堅持到最後一刻,親眼看到可控核聚變的成功!”
“他是欣慰的,他帶著希望而走!”
這就是老一輩的科學家,真的不計較個讓失,不在乎個饒名利,默默為這個國家奉獻。
如果他們跟國外的科學家一樣,將科研的成果公布,也許,他們之中就有不少人,獲得諾貝爾獎!
但是他們都不在乎這些虛榮,他們隻關心國家的發展。
在對比今的科學家,難道他們就沒有能力嗎?為什麼科技停滯不前。
不是他們沒有能力,隻是他們熱衷於名利,更多的時間用在了爭名奪利,各處演講,花在研究上的時間越來越少。
甚至很多人跟王騰一樣,弄出基礎的東西,然後丟給自己的學生,最後摘取成果,不用付出,也能舒舒服服的享受成果和榮譽。
張陸和葉老等人,心中悲痛,這樣高風亮節,一心為國的老一輩科學家,走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