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44章 詩榜駐揚州辦事處(1 / 3)

陳成二人舍了行俠仗義的鄭公子,進了城。

二人是從“子城”入的——

揚州城因為有都督坐鎮,故而分為“子城”和“羅城”,子城在北,又稱“衙城”,是衙署集中地區,也就是政務區;南為羅城,也稱“大城”,是居住區和商業、手工業區。

唐代有都督、節度使駐節的大城都是這般格局。

揚州地勢平坦,隻影蜀岡”一處高地,子城便在蜀崗之上,唐代以後,因受戰爭摧殘,揚州城才逐步移向東南,成現在的揚州老城區。

進城的時候,遙遙可見蜀岡中峰大明寺的棲靈塔,是隋文帝楊堅過生日時修建的,塔高九層,宏偉壯觀,算是此時揚州的地標性建築,隻可惜後來毀於唐武宗滅佛。

之所以陳路過時忍不住對該塔多望兩眼,隻因為此寺中現在有一位大德高僧——

那就是嚐試過六次東渡日本的鑒真大師。

這位大師的航海故事完全可以和陳連載的“辛伯達神鬼奇航”相媲美,隻是目前大師還沒有開啟他走上偉大航線的偉業,他第一次東渡的嚐試會是在兩年後的寶二年。

此次到揚州陳並沒有拜訪鑒真大師的打算,否則應該會手繪一份“洋流圖”贈予他。

子城城牆是沿用吳、楚、漢、晉、隋故城而建的,千年文物並不虛言,後世在這片還能發現晉磚、唐磚和蓮花紋瓦當。子城羅城上下相連,通過羅城北城,便進入了揚州真正的繁華所在。

進入繁華的市區,給陳的感受就是:

大!

揚州城規模之大,不下東都洛陽了!

城內通衢大道貫通城門,河道呈井字形分布,縱橫交錯,南北大街6條,東西大街14條,橋路相通,規模龐大!

人多!

一眼望過去,熙熙攘攘全是人!

還以為是到了後世某影視城!

長安人口過百萬,揚州城據人口也有50萬之巨了!

這些要不足以震撼住見過長安洛陽、後世北上廣的陳的話,那有一樣真的令他稱奇了!

滿眼望去全是船!

帆檣林立,舳艫銜尾不絕。在這裏,不分日夜,不論季節,不管是浪推白雪,還是水宴安瀾,在瓜步、瓜洲或是在城中內港,但凡是碼頭之處,都是舸艦滿聚的飽和勢態!

這才是真正的東方威尼斯啊!

也與後世揚州的觀感截然不同,令人毫不懷疑這座城是漂在水上的!

此時揚州城內水道縱橫,船比車馬多,也不是虛言。

有水就有橋,就這麼漫無目的地瞎逛的時候,通過的也有茶園橋、大明橋、九曲橋、下馬橋、作坊橋、洗馬橋……諸座橋了。

再加上南橋、阿師橋、周家橋、市橋、廣濟橋、新橋、開明橋、顧家橋、通泗橋、太平橋、利園橋、萬歲橋、青園橋、參佐橋、山光橋,足足二十四座橋!(橋名沈括《夢溪筆談·補筆談》有記載)

後世之人,難以想象揚州城大變遷之前的景象,懷疑城中不可能有這麼多橋,故而揣度“二十四橋”並不是真有這麼多橋,隻是一座橋的名字,梁羽生先生寫《鳴鏑風雲錄》,就男主角穀嘯風家就在此橋附近。

陳見狀隻能感歎:那他家的範圍未免也太大了……

揚州發展到如簇步,回頭再想想曾作為揚州州治、陳朝國都的金陵淪落成那種“大農村”的地步,陳朝皇子難免感慨萬千了:

果然要想發展好,朝廷政策少不了啊!

沒有政策,家底再好也沒有用。

來到了大城,就意味著終於可以跟長安洛陽溝通上了。

郡主的岐王詩榜在揚州就有一處聯絡站,每月都有江南文士的詩文搭乘著商船前往長安去。

下英才的詩篇都彙聚在一起,一較高下。

陳要做的第一件事,就是尋找郡主在揚州安排的聯絡員——

也就才大半個月沒有跟郡主聯係,陳感覺自己就像是已經被世界拋棄了很久的樣子。

得不到最新的詩人動態,得不到最新的朝廷秘聞,兩眼一抹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