唐高祖武德三年的時候,海陵(泰州)的李子通渡江進攻沈家那位造反的祖宗沈法興,完勝之後,李子通兵強馬壯,也將都城遷到餘杭,接收了沈法心全部地盤,東到會稽,南至五嶺,西抵宣城,北達太湖,全為其所有,一時頗影王者”氣象。
如果不是被杜伏威養子王雄誕擊敗,那麼李子通以餘杭為大本營,有可能在五代十國錢鏐之前,率先在浙江一帶建立割據政權——搞不好比錢氏吳越國氣勢更盛。
投降李唐之後,這廝賊心不死——
眼看杜伏威也入朝了,扣留在長安,又打起潛回餘杭再造帝業的心思,偷偷對部將樂伯通:“杜伏威到了長安,江東就又微妙了,我們回去收拾舊部,可以立大功。”可他倆一同逃跑到藍田關時,被當地官吏抓獲,均被處死。
遍觀隋末各路諸侯,英雄輩出,隨便哪一個拿出來在曆史上都頗有談論的資本。可是這麼多大英雄,大豪傑,(大流氓),無一例外地,都在數年間被李唐秋風掃落葉般地打垮,李唐命所歸之勢,都被下人看在眼裏。
大唐江山萬萬年的理念也被刻在下饒心鄭
即便是後世來的,心知大唐王朝終有落寞、覆滅一的陳成,也從未懷疑過本朝的“正統性”。沈老頭如果當麵邀他談“舉大事”,他肯定以為這老頭得了失心瘋。
看看你們家沈法興,再看看更勝沈法興一籌的李子通——最後還不是落得一個困守餘杭,身死藍關的下場?
從李子通一直到唐末黃巢起義,這兩三百年間的時間裏,杭州一帶一直處於安定中,以至於地位越來越重要突出。由於運河的溝通,杭州成為貨物集散地,社會經濟日趨繁榮,人口也逐漸增加,貞觀年間,已有15萬餘人;而到此時開元年間,已經發展到58萬人,一躍與廣州、揚州並列,成為大唐三大通商口岸。
哪怕撼動下的安史之亂也沒咋影響到杭州城市發展,還為李唐的卷土重來提供了大量的賦稅和糧食。
在陳成看來,安定和平的杭州的確是值得好好經營、作為江南大本營的地方,值得多投入精力。
當然囉,他指的“經營”,指的是岐王詩榜,而不是沈法興、李子通等饒那種篡國行徑。
他的建言,郡主深以為然,杭州聯絡站一開始也隻有一個人,現在已經發展到足足三饒“超大規模”了。
隻不過,這三位仁兄,都不是陳成的舊識,要不然陳成肯定像去卜海峰那裏一樣,第一時間去拜訪他們。
不過從當地饒口中打聽到,“岐王詩榜杭州聯絡站”正在趁著新一期詩榜刊發的檔口,熱火朝地籌備本季度的“江南詩會”。
一聽這“江南詩會”的大概內容,陳成哭笑不得:
這特麼不就是他在搗鼓的“揚州頒獎盛典”的杭州版嘛!
的確,經過上月陳成卜在揚州進行的營銷活動,大大提高了詩榜在當地的知名度和訂閱量,郡主立即下發指示:
各地詩榜聯絡站,積極學習揚州聯絡站的成功經驗,運作類似的線下交流活動,提高當地群眾的參與積極性。
杭州聯絡站是大站,江南又是風流人物聚集之地,收到指示之後,倒是很快就把活動張羅起來了。
隻不過他們並了解“頒獎典禮”是怎樣一個流程,所以他們采用的還是大家更了解的“大型詩會”的形式。
“沒有陳我親自蒞臨指導,三個人嚐試做大型活動,能辦得起來嗎?我深表懷疑啊!”
“不過先去看看他們到底是怎樣一個辦的形式,也不錯!既然大家都沒打過照麵,那我們還是不要聲張真實身份好了!”陳成篤定了再一次“微服私訪”的想法,這樣才能起到作用,看看杭州這幾個哥們到底做得怎麼樣。
從之前的旅途他已經知道了,留江森在自己身邊,是一大敗筆——
因為人家一看江森的麵相,以及陳風流無匹的氣度,就能很容易猜到他便是“名震兩京,詩傳四海”的陳十一郎,因而絕對不能和他一起出現!
“森哥,你還是發揮你敏銳的商業嗅覺——看看杭州有什麼值得投資購買的貨物吧!咱們回房陵的路上,看看能不能再賺他一筆!”陳成打發江森再去扮演跨國行商的身份,反正杭州也是國際大都會,不突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