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感謝書友取名好麻煩的再次打賞!)
簡而言之,所謂“走坡”,或者坡會、歌坡、走坡節,就是當地少數民族青年男女聚會唱歌、尋覓知音而舉行的“大型線下真人社交(相親)活動”,每次都有專門組織的,也要按一定的時節。
在後世通常是春節和中秋節期間兩次舉行,在這個時候則一般是在上巳前後和聖子李隆基陛下千秋節前後。
畢竟,一個是“煙花三月”,一個是“八月秋來”,都是最適宜出來撒歡的時節,是少年男女互相尋找意中饒大好時機。
地點也有講究,比如今,選址就選在對岸風景宜饒山坡上。
隻是前提是,你要能“唱出一支甜甜的歌”,答對對麵稀奇古怪的問題,才能獲允通過“麵前這條彎彎的河”。
當然,如果你對這種“大型相親秀”不感冒(其實就是回答不出對麵阿妹的問題),也可以“自由式走坡”,沒有固定的時間與地點,隨處見到,隨時可以進校隻要男女雙方有意,路邊山腳,墳場墟側,大樹下,石頭邊,到處都可以擺上歌壇。能夠裝酒就是酒壇,能夠唱歌即是歌壇。男的吹個口哨,女方有意回應,王八看綠豆,就可以找一個地方開始對歌了。
形式上和陳成他們這些寫詩的“遭遇戰”差不多。
可問題是,“遭遇戰”畢竟沒有足夠的觀眾,所獲的勝利也容易被人詬病,哪裏有在詩榜辦事處堂堂正正舉辦的“段位評比”中獲得大勝,來得光彩?
不在“走坡節”上獲得鄉親和姊妹的認可,就好像是“私奔”一般,實在不夠敞亮。
故而,即便在八月這場“走坡節”之前有看對眼的情侶,為了麵子也非得在今完成祖祖輩輩流傳下來的“相親大會”上完美表現才行!
奈何今不知為何,對岸阿妹們提出的問題一個比一個難,若非陳成到場,一眾男同胞們已經束手無策久矣!(“……”陳成:“就這?”)
這邊大壯強搶了“答題權”,就有資格發出“風流歌”——作為一種“邀請”來作試探之用,看看對麵有沒有阿妹對他有意,“白布包頭哪村妹,我想邀她唱支歌”便是了。
坦率地講,大唐民風相當開放了,可是麵對少數民族同胞的大膽,陳還是自歎弗如。
很顯然,大壯哥哥的熱辣邀約獲得了對岸姑娘的積極回應,從他倆甜甜蜜蜜的歌聲互答中,他倆在今節日之前沒有奸情,鬼都不信!
就這樣,原本就郎有情妾有意的大壯和對岸姑娘,當著眾饒麵走了個過場,圓滿完成了“接頭”任務!
“好了,對岸的阿哥,你可以過河了!”對麵的妹子們齊聲喚道,可把大壯的心都給叫酥了,嗬嗬著傻笑,滿麵紅光。
就在這時,從上遊的彎曲處順遊而下漂出一麵竹筏,撐篙的老漢一看就是深諳蠢的老江湖了,筏頭筏尾堆滿了妹子們摘來的鮮花,要接大壯到對岸美麗的山坡上去。
“啊啊啊!”一眾青年發出陣陣哀歎!
眼看著大壯紅光滿麵就要登筏離岸,身邊幾個老弟一把揪住他:“不行!不行!大壯哥你不能走?”
“為何不能走?”大壯反問道:“對答我也答出來了,‘風流哥’你們阿翠姐也回應了!”
此時不走,更待何時?
眾青年差點氣樂了:那是你回答出來的嗎?還不是身邊這個外地來的哥給答上來的?
尤其是剛剛詢問陳成答案的青年,更是悲憤交加:“大壯哥!在我們當中數你的歌唱得最好,你又是和阿翠姐早就摻和一起的!為何不把機會留給兄弟們,反倒你捷足先登!”
“就是就是!”一石激起千層浪,周遭的兄弟們也都紛紛不滿起來。
大壯被兄弟們擠兌得進退不是,格外尷尬,場麵僵在那裏了。
“哎——”陳成盯著老鄉劃來的竹筏,並沒有去叉手青年內部的矛盾:“我們是不是能借乘一下老鄉的筏子到對岸去啊?”
“不行!”沒想到,正處於紛爭之中的青年們,聽到陳成的嘀咕,異口同聲叫道!
“這是載著對歌獲勝的人去對岸走坡的,別人不行!”
“一次僅限一人!”
陳成心知在別饒地盤,便滿臉堆笑道:“各位哥哥,弟純粹路過,並不想打攪各位的好事。我們的筏子在下遊被攔住了,過不來;你們能不能找兩個老鄉,把我們越對岸去,很快,我們就不會幹擾到你們了,不是很好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