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278 是海盜嗎】(1 / 3)

如果可以選擇職業的話,韋寶最想做的職業,並不是海盜,他想做個船長,駕駛著巨艦滿世界旅遊,做生意。

正當的做生意,而不是土匪強盜行徑。

16-17世紀明朝中葉,華夏的東南沿海就是一個海盜的世界。

這裏有中國海盜、日本海盜、葡萄牙海盜、西班牙海盜、荷蘭海盜等等。那時商、盜沒有明確的劃分,有生意做的時候就是商(走私),沒生意做的時候就是盜。

他們有時候互相搶,有時候就上岸搶。

當海禁寬時,海盜就變成海商;當海禁嚴時,海商就變成海盜。

因為明朝的海禁很嚴,中國海上商業資本沒有出路,所以就隻能去做海盜,因此,這些海盜也可以稱為“海商集團”。

韋寶當初給天地商號的各處會館取名海商會館,便有這個考慮在內。

這些海盜(商)集團的勢力很大,甚至可以左右明朝政治、軍事局勢。

民間海盜中梟雄輩出,他們依靠各種形式的海上營生手段,積累了巨額財富,並擁有了強大的武裝團隊,一度控製了往來的商路,成為海上不可忽略的力量。

在鴉片戰爭之前,英國人不敢貿然去惹中國海盜。他們的實力、裝備、規模、戰鬥力對英國人有很大的威懾力。

而曆代中國海盜中的一部分首領,在多次實戰中表現出的智謀和果斷,絲毫不遜色於神機妙算、能征善戰的統治階層的精英。

明嘉靖三十五年(1556年),大海盜王直派人傳話給明朝政府,表示願意聽從命令,協助剿除鬆江各處流民,並希望以此換得明政府開放沿海貿易的許諾。

鄭成功的父親鄭芝龍就是中國海盜(商)集團的頭子,他假意投降明朝,其實是為了消滅其他的海盜團夥,稱霸中國沿海。

鄭芝龍的手下達到10萬人,是當時世界海盜中的“巨無霸”。

後來鄭成功從荷蘭人手裏奪取台灣島作為反清基地的主力就是鄭芝龍的海盜集團。

明朝中葉的中國海盜和現代的海盜不一樣,他們代表著商業的新興力量。

很可惜,這些商業力量並不成熟,鄭氏集團到達台灣之後並沒有繼續發展商業,而是把金錢換成了土地,錯過了建立海上商貿帝國的時機。

《明史·佛郎機傳》記載,佛郎機人凶險,武器也最精良,海外諸番無敢與之對抗。“佛朗機”是明朝對葡萄牙、西班牙等國的稱呼。

16世紀初,葡萄牙殖民者航海到遠東,準備侵略中國,妄圖“絕滅廣州人,攫取全中國”。

明正德十二年(公元1517年),葡萄牙殖民者侵入廣東東莞縣,占據屯門島,剽竊行旅,搶掠商船,把海邊年輕女子劫走,擄掠中國人運往印度和歐洲充當奴隸。

這些罪惡行徑激起了瓊州民眾的憤怒。嘉靖四十三年(公元1564年)五月,葡萄牙艦船三艘泊鋪前港。

海盜施和得悉,即率領部眾攻襲葡萄牙艦船,擊傷艦船,使其桅杆折斷,不得不退入內港,尋求明王朝官府保護。

此時的明朝瓊州指揮高卓站在了葡萄牙人一邊。他統領所部官兵與土司王紹麟所率黎兵一起出動,攻擊施和船隊。然而施和設伏擊敗了官兵,高卓隻身逃走。

“和西方統治者依靠海盜的力量來擴展海外殖民地不同,中國曆代封疆統治者對中國海盜的態度,不是招安、圈禁,就是‘雖遠必誅’的無情絞殺。

像‘七海霸主’陳祖義、‘淨海王’王直、鄭成功的父親鄭芝龍,叱吒風雲的海盜到了統治者手中,大多未得善終。

而當他們流亡海外,期望在東南亞等地落地生根時,還會遭到西方殖民者和各種勢力的迫害。

如果明清兩代,能夠真正地利用中國海盜的力量,今天的華夏麵積將不可想象。

當年遠航歸來的鄭和,向明成祖朱棣獻上在舊港擒獲的海盜首領陳祖義。

隆重的獻俘儀式上,文武百官和各國使者的稱頌中,明成祖下令斬下了陳祖義的頭顱。

在韋寶看來,這斬下的不僅是陳祖義的腦袋,也斬下了中華在海洋上崛起的命根。

對照西班牙、葡萄牙、英國等當時的其他航海強國,其崛起的過程無一不是充分利用海上的民間力量,朝廷不但不重視,還千方百計要把它消滅掉。

如果從西方史學家的角度來看,這些湮滅於中國正史中的叛民、流寇,完全有可能成為與哥倫布、麥哲倫、德雷克齊名的海上英雄。

和陳祖義命運相仿的,是明朝海盜的頭一號人物汪直。

明朝嘉靖三十八年十二月二十五日,汪直受到“招安”,還蒙在鼓裏的他,被監斬官遣人用轎子抬上了法場。

他建立的海上帝國在朝廷的陰謀中隕滅。

汪直是典型的中國海盜代表,他把海上的經營做到了極致。他所處的正是中國海盜活動最頻繁的時代,時勢造英雄,但他身上也帶有著典型中國海盜的弱點,所以導致了他最後的命運。

據史書記載,在汪直最鼎盛的時期,他手下船隊的貿易總量超過了當時明朝最重要的貿易省份浙江和福建。

商道不通,商人失其生理,於是轉而為寇,海禁愈嚴,賊夥愈盛。和清代的閉關鎖國相比,明代雖然並沒有中斷海外貿易,但統治者把生意攏到了自己的手中,強令百姓“片帆不得下海”。

於是,祖祖輩輩靠海吃海的沿海百姓,突然被政策性下崗。

原來從宋朝起已經相當繁榮的漁業、商業都被“關停並轉”,明政府又難以解決“再就業”,百姓麵臨的是“進亦死、退亦死”的兩難。

而另一方麵,由於日本以及東南亞等地急需各類貨物,“走私”成了一項利潤豐厚的生意,一柄刀從中國販賣到日本,差價可以達到十倍。沿海的民眾很多人都投入到了“非法”海上營生之中。

“中國法度森嚴,動輒觸禁。科第隻收酸腐兒無壯夫,吾儕孰與海外徜徉乎,何沾沾一撮土也!”出生於徽州的王直不願意通過科舉求取功名,而是南下去海洋中尋找機會。

天資聰穎的他,學會了日語,與日本人做各種生意。之後,隨著經營規模的擴大,他還包攬了日本的軍火生意,並組織起了自己的武裝。在中日之間的海域中,確立了自己的名號,甚至一度以琉球為據點,自封為“徽王”、“淨海王”。

處江湖之遠的王直,與居廟堂之高的統治者一樣,都看到了導致明朝“倭亂”的根源——海禁。他在用軍事手段應對圍剿的同時,不斷地向統治者表示他無所望,唯願進貢開市而已。

中國的海盜,從來不用骷髏旗,他們寫在旗幟上的都是謙卑的祈求,平安、溫飽,都是些草根階級最為渺小而瑣碎的夢想。

王直和所有中國海盜一樣,都有這個弱點。

朝廷正是利用王直的弱點,對他誘騙招安。但奇怪的是,王直問斬的罪名不是“海盜”,而是“叛國”。

這是明朝使用的“障眼法”,讓統治者真正不安的是他自封為王的舉動。

王直的經商反而促進了中日經濟文化的交流。他是一個中國人,並沒有為日本人服務。日本人、葡萄牙人都聽命於他,為他的生意服務。

中國古代海盜取得輝煌成果一直不為外人道。在中國曆史上,首先造出萬人大船的就是中國海盜。

韋寶比較熟悉的海盜中,鄭芝龍是頭一個,在韋寶的認知中,更是將鄭芝龍看成是‘世界史上第一個船王’。

鄭芝龍和鄭成功父子在海上的力量十分強盛,最後還打敗了荷蘭東印度公司。

中國的海盜到南洋,當地人都很歡迎,因為他們並不像西方的海盜那樣去掠奪,而是非常尊重當地的習俗。

中國的海盜和國外的海盜很不一樣,和索馬裏海盜也不同。

就在清朝鴉片戰爭前夕,珠江口還有像女海盜鄭一嫂所領導的紅旗幫這樣強悍的海盜團隊在活動,其裝備精良遠勝大清水師。

紅旗幫屢敗官軍,還重創有美國雇傭兵的葡澳艦隊,把澳門圍困得幾近斷糧。

1809年,英國艦船在中國的水域內橫衝直撞,官軍無能為力。

此時,鄭一嫂卻果斷出手,痛擊了廣州內河的英國船隻,俘獲一艘英艦,斬殺數十英國士兵,戰鬥力之強令英軍震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