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302 又來一次】(1 / 3)

‘說我沒腦子,這個混蛋。’吳雪霞生氣的暗忖,不過他似乎說的也沒錯,我以啥身份幫助韋寶呢?

她知道韋寶要想在遼西立足,受到別人的認可,就需要很多富戶的支持,形成話語權,結交更多的本地望族。

若是韋寶成了吳家女婿,這事情太簡單了,以吳家的威望,韋寶現在也算是有點小資產的人家了,立馬能成為望族中的一員。

想到韋寶做吳家的女婿,吳雪霞粉臉瞬間紅的發燙,暗忖自己是怎麼了?怎麼能有這麼奇怪的想法,太不行了,自己怎麼會想要這個混蛋成為吳家女婿?不行不行。

韋寶看著吳雪霞離去的身影,微微一笑,揉了揉太陽穴,感覺酒勁有點衝頭,也回屋睡覺去了,預備晚上大幹一場。

晚上來了二三百人,都是曾經就讀於山海書院的學子,和仍然在山海書院讀書的學子。

多數人都有愛占便宜的毛病,富家子弟也不例外,免費吃飯,不來白不來,況且如果這麼個同窗會真的搞起來了,而且搞的好的話,以後的確是一個方便大家聯係的紐帶,來了絕沒有壞處,所以人到的很齊。

除非是因為家境貧寒,已經流落外地,不在本地的學子,否則幾乎都到了。

廖夫子見著這麼多許久沒有見過的學生,也拋開了心頭的疼痛,跟大家熱絡的聊天。

二十年的光陰,如同飛逝,很多當成的青蔥少年,現在都中老年了,眾人聚在一起,自少不了很多感人的畫麵。

韋寶睡了半個下午,此時酒勁早就去了,精力充沛,精神飽滿的與眾人應酬。

宴會氣氛很好,喝酒唱歌,不一會之後眾人就喝的放浪形骸了,美酒如喝水,佳肴如流水,這種奢華時刻,誰不喜歡?

“公子,按照你先前吩咐的,對科考失望,對朝廷失望,並且是有才華的學子,我把名單弄出來了,這上麵基本上是有童生或者秀才功名的人,還有幾十個是雖然沒有拿到童生功名,但學問不差的。我已經跟他們簡單談過了,都有到咱們韋家莊去的意向。”劉春石偷偷的來向韋寶彙報,他說話都說的嗓子有些啞了。

韋寶將結交有才學,又能發展的寒門子弟的任務交給了劉春石,現在看來,劉春石做的很不錯,韋寶看了看那份一百多人,快二百多人的名單,點點頭。

劉春石見公子不說話,以為公子嫌棄人太多:“給這麼多人贖買欠據的話,得上萬兩紋銀吧?要不然,我再斟酌一下,去掉一些人?”

“一萬兩紋銀是小意思!都弄去,弄去之後,再著重考察,實在不能歸心於韋家莊的,再弄走便是了。”韋寶不會將銀子放在第一考量標準,現在銀子對於他來說,暫時不缺了。

沒有鋼鐵廠、大型化工廠,那些高消耗的產業投資,暫時都是小打小鬧,四十萬兩紋銀用於建設,綽綽有餘了。

不過,韋寶打算吐出來一些給王體乾,這事情肯定紙包不住火,恐怕現在已經傳遍整個北直隸了,王體乾不可能會不知道,太監本來就是以耳目眾多聞名的。

而且,銀子也不怕多,韋寶的造城牆、造防風林,大麵積墾荒種樹,開辟農田,修築引水渠排水渠、修建河堤海堤,修造海港碼頭,哪一項不是耗資百萬兩紋銀,甚至是千萬兩紋銀以上的大工程啊?

要將一片完全荒蕪的土地,建造成準現代化標準的堡壘型城市,韋寶保守估計,至少要十億兩紋銀開外!

幾十萬兩紋銀,也頂多保證暫時不用為了流動資金犯愁。

得到了公子的明確指示,劉春石心裏有底了,點頭道:“公子,那我接著去陪那些書生了。”

韋寶笑著點點頭:“做的不錯,以後這些人,主要由你聯絡,到了韋家莊具體怎麼分配,也由你辦。有了這些人加入,可以建起十座一體化學校。”

“是,公子。”劉春石欣喜的一笑,他也很重視教育。

韋寶的一體化學校,指的是小學、初中、高中、大學放在一起的學校。

因為韋寶小學才讀3年、初中2年、高中2年、大學2年,九年時間,就能培養出一個大學生。

他覺得這樣已經足夠了,在這個時代,學的東西有限,若不是考慮到很多人需要半工半讀,還能將時限縮短,因為韋寶的教育體係中,是可以自學,自己選擇提前考初中,或者考高中的。

很多參加過掃盲班的人,已經可以嚐試考初中了。

在韋寶的預計當中,五年之後,韋家莊就很有可能出一批他的新式教育出來的大學生!

韋寶相信,這幫飽讀詩書的學子們,進入新式教育,隻要接受認可了,學習的速度一定是驚人的,他們都可以邊教書,邊承擔第一批學術開拓者的任務。

韋寶製定的製度,法律法規,好些東西他自己是隻知道個大意,知道內涵和方向,但是還需要有人吃透,有人精耕細作的去播種,去傳播,去讓每個人都適應他的體製。

不光挖掘本地人才,韋寶甚至還讓統計署向外要‘外教’了!

弄幾個長期生活在大明的有真才實學的傳教士來教授外語和數理化方麵的知識,也在韋寶的計劃當中。

他不怕這些人泄露韋家莊的事情,隻要肯簽訂五年協議,肯在韋家莊待滿五年以上,韋寶相信,即便到時候要走,也不怕了,因為五年的時間,足夠他將韋家莊發展成一個堡壘型城市!

到那個時候,自己在官場應該已經起步了吧?應該已經有能力庇護韋家莊了吧?

即便是在官場發展的不好,有韋家莊這種堡壘型城市在,切斷對陸地聯係,專門發展東北海域的商貿,自給自足不成問題,大不了做個小割據者就是了。

遼西遼東這邊,本來一大堆世家就是這種小割據者嘛,家家都有一塊地盤,這不算什麼。

有了這些有功名的學子,往後自己發展好了,還可以給他們捐官,捐監在這個時候很流行。

童子試關卡重重,應試者其實不經過童子試、科考的,也能參加鄉試。

納粟入監這個製度始於明代中葉,一直行至清末。

納粟入監是用銀子捐一個監生,取得鄉試入場資格,有了這個資格,甚至不用參加科考,不一定要在國子監讀書,這就是俗稱的捐監,亦稱例監生、捐監。

《明史.選舉誌》:“例監始於景泰六年(1455年)以邊事孔棘,令天下納粟納馬者入監讀書。”隻是這個方式總是會被人看輕而已。

捐監指明、清兩代出資報捐而取得監生資格的人,始於明景帝時。初隻限於生員,後無出身者也可捐納而成為監生,稱為例監。

明黃瑜《雙槐歲鈔·援例入監》:“景泰改元,詔以邊圉孔棘,凡生員納粟上馬者,許入監,限千人而止。”

韋寶手下有了一批秀才之後,到時候甚至可以直接給他們買舉人,謀求縣令的官職,以後自己在哪一片有了實權之後,可以將底下的縣令,知府這些,都換成自己的人,形成區域割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