韋寶的恭維,惹得吳襄哈哈大笑,很是受用。
吳襄是很少如此開懷大笑的,雖然與韋寶隔著輩分,卻大有惺惺相惜之感,“還沒有喝酒,韋公子這就開始給我灌迷魂湯哩。”
“不敢,我這都是真心話。”韋寶正色道:“吳大人不管言談還是做人,都值得我學習,我時常拿吳大人做榜樣,遇事之前,都想想若是吳大人,會如何處置。”
韋寶這馬屁拍的稍微有點過火,聽的吳三鳳、吳三輔和吳雪霞都略起雞皮疙瘩。
不過韋寶說的極為誠懇,臉上並不帶笑,才沒有讓他這句話顯得突兀。
吳襄在韋寶肩頭拍了拍,一副長輩對後輩的溫文儒雅風度,點頭道:“韋公子能說出這番話,老夫很欣慰。”
韋寶一汗,暗忖你比我爹也大不了幾歲,四十歲都還不到的人就自稱老夫,有點誇張了吧?
吳三鳳、吳三輔、吳雪霞等人驚奇的看著這一切,想不到韋寶與父親的關係轉化這麼快,絲毫看不出之前的不快。
王秋雅也納悶這種變化,實在是轉變的太快了吧?
“吳大人請去迎賓館用酒飯吧?”韋寶邀請道。
吳襄愉快的受邀,“好,就叨擾韋公子了。”並帶著兒女與手下人同往。
到了迎賓館,吳襄甚至還提出請韋寶的爹韋達康一道喝酒。
這對於吳襄和韋達康之間在身份上的巨大差距來說,實屬吳襄高抬韋達康了,韋寶也愉快的讓人去請韋達康。
韋達康很快就來了,見韋寶和吳襄相談甚歡,韋達康同意感到詫異,好在他隻是擺設,和吳襄寒暄幾句之後,便默默坐在旁邊喝酒相陪。
“韋公子,以後可否想過韋家莊要想立足,得有靠山啊?再厲害的英雄,沒有靠山也是枉然的。”吳襄說著,給韋寶講了一個故事。
漢末的孫堅雖號稱江東猛虎,有勇有謀,但由於出身卑微,官路坎坷。孫堅青年時平亂有功且為官有為,但卻在縣丞這個官職上一坐就不離位,九年多,調動了三回,當了三個地方的縣丞,從鹽瀆到盱眙再到下邳。
下邳雖是徐州的州治所在,但依然還是縣,孫堅還是縣丞,名義上不算升官,也算是換到了個肥缺的地方。
黃巾之亂後,孫堅開始官運亨通,飛黃騰達,先為別郡司馬,再為長沙太守,後帶兵討區星,平江夏,被封為烏程侯。
孫堅用了3年時間,從縣丞到被封為烏程侯,靠軍功賺得爵位的最高級,列侯中的縣侯。
與當年平定許昌許韶相比,可謂天壤之別。
同樣是平定叛亂,前者被除為縣丞,秩四百石即月俸四十五斛,不入流的小官,還輪換三地,九年多;後者被封烏程侯,食邑一萬戶,軍功爵位的最高級,縣侯,隻用三年多。
孫堅隻用了三年多的時間,完成別人一輩子都難以實現的夢想。
從縣丞到縣侯,用“一步登天”來形容孫堅的飛躍再恰當不過了。
之所以能在這麼短的時間裏,完成這麼大的跨越,是因為孫堅學會了為官處事的三方麵。
一,懂借勢。
機會留給有心人。《江表傳》載:曆佐三縣,所在有稱,吏民親附。孫堅在三地縣丞任內不僅受到官吏百姓親近順服,還與不少鄉裏耆舊名人交往,甚至結交任俠好事的少年。這些人都成為他日後起兵的重要本錢。等到黃巾軍禍起,等到州裏同鄉、右中郎將朱儁上表推薦孫堅為佐軍司馬時,孫堅便在淮、泗一帶招募士兵,加上跟隨他在下邳縣當差的同鄉少年,共得精兵一千人。
此後,孫堅便率領這一千多士兵,追隨朱儁南征北戰,征伐建功。
其二,會人情。
伸手不打笑臉人。《三國演義》載:儁表奏孫堅、劉備等功。堅有人情,除別郡司馬上任去了。惟玄德聽候日久,不得除授。孫堅隻需南陽一戰就能由佐軍司馬提拔到別郡司馬。佐軍司馬,中郎將屬官,秩六百石即月俸七十斛。別郡司馬,大將軍屬官,秩比千石即月俸八十斛。而劉備參與大小三十餘戰,卻得不到封賞,甚至連不入流的縣尉縣丞都混不上。
這就是人情差別。
人情是情麵,交情。官場人情,就是買情、賣情、操情、用情,以情悅人,以情係人,以情解事,以情息事的過程。孫堅從縣吏到縣丞,從佐軍司馬到別郡司馬,從太守到烏程侯,時來運轉,升官步伐越來越快。
三,有靠山。
朝中有人好做官。《三國演義》載:趙忠差人以孫堅為長沙太守,討區星,不五十日,報捷,江夏平複,奏封孫堅為烏程侯。十常侍之首,漢靈帝嘴中“我母”的宦官趙忠竟然是英雄孫堅在朝中的靠山,而綽號“江東猛虎”,有“孫破虜”稱號的孫堅與把持朝政的宦官集團的關係竟是如此密切。
有好事,得好處的美事,趙忠第一個就想到千裏之外的孫堅,專人讓孫堅帶兵平亂,建立軍功,封侯授爵,易如反掌。
而孫堅快速平定叛亂,一來顯示趙忠推薦有功,增強在皇帝心中的份量;二來,對朝中大臣有所交待,平息滿朝文武百官的怒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