韋寶是知道自己到底是啥貨色的,才華是肯定沒有多少的,學識也淺薄的很。
這真的不是妄自菲薄,可能一個人安安靜靜的思索,很多事情能說的清楚,但是與人對話,節奏太快,沒有多少時間思索的話,他仍然很難揷入古人的話題,尤其是這些上流社會精英人物。
這三十多個重臣,有一個算一個,都是漢語流利,學識淵博的人,跟他們交往,絕不比與孫承宗那些大明的大人物交往要來的輕鬆。
忽悠是一種飄忽不定的狀態或心態。北方一帶的俗語,胡亂誘導的意思。
就是利用語言,巧設陷阱引人上勾。叫人上當,使希望落空。
韋總裁的忽悠不是讓人接受某種理論,某種想法,而是讓人腦中空空如也,覺得明白了很多,其實什麼都明白。反正聽他的就對了。
其實韋總裁自己接觸過的大道理很多,但是很少又內化的,大部分都是隻知道其表麵,不知道其內在。
所以韋總裁有時候的忽悠,連他自己都不明白自己在說什麼,簡直已經到了一個懵逼的境界。
隻是在最後的時刻,將自己要表達的目的,隱晦的傳播給對方。
總而言之,漫天灑雨,隻有一滴雨是韋總裁要表達的意思就對了。
一幫大臣沒有再談論國家大事,也並沒有刻意的向韋寶打聽大明的事情,而是開始談論華夏的一些他們關心的傳統文化。
太極是中國道家文化史上的一個重要概念、範疇,就迄今所見文獻看,初見於《莊子》:“大道,在太極之上而不為高;在六極之下而不為深;先天地而不為久;長於上古而不為老”。
後見於《易傳》:“易有太極,是生兩儀。兩儀生四象,四象生八卦。”
莊子之後,後世人們據《《周易·係辭》相關“太極”的論述而逐漸推演成熟的太極觀念,著實吸收了莊子混沌哲學的精華。
不但華夏喜歡這些,朝鮮也同樣很喜歡,研究的很深。
同莊子渾沌哲學一樣,太極觀念這種迷離恍惚地看待萬事萬物的現象和本質的人生態度,以及這種思維方式本身,實則包涵著清醒睿智的哲思,其終極目的是希望人類活動順應大道至德和自然規律,不為外物所拘,“無為而無不為”,最終到達一種無所不容的寧靜和諧的精神領域。
領議政李元翼對韋寶道:“《易係辭傳》記載有“古者伏羲氏之王天下也,仰則觀象於天,俯則觀法於地,觀鳥獸之文與地之宜,近取諸身,遠取諸物,於是始作八卦”的內容。意思是成卦的過程,先是有太極,尚未開始分開蓍草(易占卜用蓍草做工具),分蓍占後,便形成陰陽二爻,稱做兩儀。二爻相加,有四種可能的形象,稱為四象。由它們各加一爻,便成八卦。”
韋寶不由的瀑布汗,你跟我談這個幹什麼?我又不懂多少囉。
若不是韋寶學了太極拳,稍微涉獵了一點點,可能連這些人說的十分之一都不見得能聽懂。
但是即便如此,韋寶懂的還是很有限,絕沒有與人侃大山的水平。
八卦畫出的過程原與天文氣象及地區遠近方向相關,後來被宋代的理學家以哲理方式進一步闡釋。
太極在道家一般是指宇宙最原始的秩序狀態,出現於陰陽未分的混沌時期(無極)之後,而後形成萬物(宇宙)的本源。
比較早使用“太極”概念的,有《莊子》和《易傳》,一般在宇宙論、方法論上用的太極概念,在中國的典籍中,《易》素來是作為窮盡天地奧秘的哲理書,對成卦過程的分析,根本說來,也是對天地開辟的概述。太極生兩儀,便是由太極的分化形成天地的過程,兩儀,即是天地,亦可是陰陽。太極的概念經常與易學一起出現。道家易有自己的獨特體係,太極的概念是道家易的宇宙論、修養理論的重要基本概念。
太極圖有很多種,諸如周敦頤太極圖、先天太極圖(原名“天地自然之圖”,俗稱“陰陽魚圖”)、古太極八卦圖(先天太極圖周圍配以八卦符號)、來知德太極圖以及清朝端木國瑚太極圖。曆經流傳至今,各圖唯有先天太極圖以及古太極八卦圖人盡皆知,因此,現代人所稱的“太極圖”即“陰陽魚圖”或“天地自然之圖”,現代人所稱的“太極八卦圖”即古太極八卦圖範式,甚至往往將“太極八卦圖”簡單的稱之為“太極圖”。
“使臣大人一看就是世家子弟,家學深厚,你對五行八卦有何看法?”李元翼問道。
一群朝鮮大臣和李倧也都盯著韋寶看。
韋寶現在有點明白了,這哪裏是侃大山啊?這是在考校他啊。
他估計,朝鮮上流社會以這種東西來判斷一個人的學識的吧?
剛才這些大臣一定是看見李倧與自己生出了親近之意,所以特地挑這個機會跌自己的份兒,讓自己難堪,讓李倧看清楚自己的真麵目,根本不懂什麼東西,隻是一個紈絝子弟,自己說的話,不必放在心上。
“你有何看法?”韋寶反問道。
李元翼看向眾大臣,微微一笑。
要是別的地方的人笑就算了,韋寶是知道的,朝鮮的人,不管是王,還是這些大臣,反正這些上層社會的人,都是僵屍臉嘛,不管為什麼笑,笑,對於他們來說很敏感。
韋寶暗暗生氣,知道這是一種嘲諷的,看不起的笑。
韋寶在暗暗想著該怎麼走人了。
如果就這麼發脾氣,拂袖而去,照著自己來之前的想法,韋寶覺得好丟人啊,不能那樣走,那樣走了的話,這幫人肯定在背後笑他沒水平,沒修養,沒禮貌。
韋寶隻能先忍一忍,聽這幫朝鮮大臣邊吃東西,邊大談大中華的五行學說。
五行學說是中國傳統文化的核心,道家認為宇宙萬物,都由木火土金水五種基本要素的運行(運動)和循環生克變化所構成,常視為古代樸素唯物主義哲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