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551 東江軍丟了東江】(1 / 3)

尤景和逃的狼狽,其他幾名將領的情況也差不多,出征的時候,一個個還氣勢如虹來著,畢竟帶著八千大軍主動攻擊建奴城池,這樣的威風時刻可是不多。

可惜現在,一個個逃的如喪家之犬,披頭散發。

尤景和想退入鳳凰城,可想到鳳凰城兵馬少,被自己抽走4000人之後,隻有五百駐軍,還是打消了這種念頭,生怕進入鳳凰城之後,會被建奴圍困!

旁邊的湯站堡又是韋寶軍所控製,會不會來救援很難說,遂決定繼續逃,直接逃回鎮江堡。

建奴大軍就這麼一路追殺。

這一追就是整整一天,一個邊打邊逃,一個咬住不放。

直追到了鎮江堡,代善仍然沒有放手的意思。

“將軍,怕不怕是伏兵之計?”手下將領問道。

“伏兵之計?你們是被嚇破了膽!有這麼伏兵的嗎?這明顯是被我們趕上,措手不及的毛文龍的兵馬!他們可沒有韋寶軍那麼狡猾!”代善笑道:“正好趁此機會拿下鎮江堡!他們若是放人進去,咱們就跟著殺進去!若是不放人進去,就剿滅了這股漢軍!”

“是!將軍!”

眾將一起大聲答應。

雖然追趕了整整一個白天,但是建奴從上到下,鬥誌昂揚,在蓋州城外的憋屈,都需要地方發泄!

“開門!快開門!”一眾敗兵被建奴追到了鎮江堡的城牆下,都擠在城門口,可憐的很。

“大帥,現在怎麼辦?要不要開城門?”門將問親自在城頭觀望的毛文龍。

毛文龍此時心情糟透了,黑色的夜幕都沒有他心頭黑,本來想趁著拿下鳳凰城的聲勢,再一舉拿下青台峪!韋寶軍能連下四城,他自忖自己的兵馬比韋寶軍厲害,連下兩城肯定沒有問題吧?

誰知道會變成現在這樣?

“先等一等!”毛文龍快崩潰了。這個時候要是開門,建奴肯定順勢一起跟著殺進來的,但是不開城門,三四千將士的性命絕對不保!

毛文龍並沒有讓城裏一千人出去與建奴廝殺的勇氣。

代善的兩千人馬今天上午在青台峪一帶與毛文龍的八千大軍一番血戰,隻損失一二百人,便殺敵近三千,毛文龍的兵馬還潰逃了一千多。

毛文龍不想開城門,或者說不敢開城門。

城中的守軍們不答應了,因為毛文龍的部隊都是長期磨合在一起的,並且都是沾親帶故的,很多人的兄弟家人在外麵轉眼要喪命,誰能眼睜睜的看著?

“大帥!快開城門吧?”

“大帥,開城門啊!”

城中守軍大聲呼喊。

毛文龍心亂如麻,一幫左右將領也紛紛請開城門。

“開!開城門!”毛文龍無奈的下令:“千萬別放建奴進來!”

“是!”

“大帥讓開城門了!”

混亂中,城中守軍開了城門。

代善見狀大喜,大聲下令:“給我攻進去!取下鎮江堡!人人重賞!殺光漢人!”

“殺光漢人!殺光漢人!”

“殺光漢人!殺光漢人!”

建奴大軍瘋狂了,這種連續勝利,他們是極為熟悉的,這才是他們與漢軍作戰的常態。

哪裏像是前一陣對韋寶軍,打又找不到人打,對方成天挖空心思隻是想著打伏擊,每一步都走的小心翼翼,最後還是難免被咬一口。

雖然韋寶軍在蓋州城外圍的潘家溝一戰是伏擊了建奴大軍,並且付出了比建奴多好幾倍的死傷數量,但是在建奴們看來,那一仗仍然算是他們輸了,因為地方的軍隊,多為臨時糾集的老百姓。

這對於大金國的勇士們來說,是巨大的恥辱。

鎮江堡對於毛文龍的意義是重大的!

對於遼南戰場的意義也是重大的,毛文龍的兵馬,又稱之為東江軍,這個鎮江,又可以叫東江!

毛文龍的軍隊代名詞就是東江,東江要是丟了,對毛文龍軍隊的意義可想而知。

天啟元年(1621年),毛文龍受遼東巡撫王化貞之命,率領毛承祿、尤景和、王輔、陳忠等一百九十七名勇士,深入敵後,先收複了豬島、海洋島、長山島、廣鹿島等二千餘裏沿海島嶼,擒綁後金守島軍官胡可賓、任光先、何國用等人。七月十四日,偵得鎮江後金主力去雙山抄殺不肯降後金的百姓,城中空虛,遂與生員王一寧商議,以鎮江中軍陳良策為內應,率一百餘人夜襲鎮江,擒後金遊擊佟養真(清帝康熙姥爺)及其子佟豐年、其侄佟鬆年等,隨派陳忠等襲雙山,擒斬後金遊擊繆一真等,史稱“鎮江大捷”。

此戰後,寬奠、湯站、險山等城堡相繼歸降毛文龍,一時間“數百裏之內,望風歸附”,“歸順之民,繩繩而來”,使得全遼震動,引起後金方麵的極大恐慌。

“鎮江大捷”是明軍與後金作戰以來的首勝,極大地鼓舞了全國人心。

朝廷因此對毛文龍破格提拔,升為副總兵。遼東經略王在晉評價此戰說:“毛文龍收複鎮江,擒縛叛賊,四衛震動,人心響應。報聞之日,縉紳慶於朝,庶民慶於野。自清、撫失陷以來,費千百萬金錢,萃十數萬兵力,不能擒其一賊。此一捷也,真為空穀之音,聞之而喜可知也。”

內閣首輔葉向高將毛文龍比作曆史上的孤膽英雄班超、耿龔,他說:“毛文龍收複鎮江,人情踴躍,而或恐其寡弱難支,輕舉取敗,此亦老長考慮。但用兵之道,貴在出奇,班超以三十六人定西域,耿恭以百人守疏勒,皆奇功也……今幸有毛文龍,此舉稍得兵家用奇用寡之。”袁可立的好友董其昌則評價說:“毛文龍以二百人奪鎮江,擒逆賊,獻之闕下,不費國家一把鐵、一束草、一鬥糧。立此奇功,真奇俠絕倫,可以寄邊事者!如此膽略,夫豈易得?使今有三文龍,奴可擄,遼可複,永芳、養性可坐縛而釁之鼓下矣。”

毛文龍率領一百多人取得“鎮江大捷”之後,後金方麵極為震驚,即遣大軍反撲。

毛文龍兵少難支,一度退入朝鮮。朝鮮節度使鄭遵、樸燁引後金軍包圍毛文龍於林畔,雙方進行了激烈戰鬥,“一日七戰,殺傷相當”,明軍將領丁文禮、呂世舉等犧牲,後金軍也蒙受了很大損失,被迫撤兵。

林畔之戰後,毛文龍以皮島、鐵山及寬靉山區為根據地,招募遼東難民,以老弱者屯種,精壯者為兵,從無到有,逐漸發展成一支海外勁旅。

天啟二年(1622年)六月,袁可立接替陶朗先為登萊巡撫,明廷正式任命毛文龍為平遼將軍總兵官,掛征虜前將軍印,開鎮東江。

東江鎮建立後,毛文龍一麵招撫因戰火而流離失所的遼東百姓,前後接濟安置百萬餘人。一麵遣將四出,不斷深入後金腹地,消滅敵人的有生力量,逐漸成為後金心腹大患。後金官員稱:“毛文龍之患,當速滅耳!文龍一日不滅,則奸叛一日不息,良民一日不寧。”

對於東江鎮的作用,遼東經略王在晉認為:“今有毛文龍在焉,所謂置之死地而後生者也。《兵法》:‘計險厄遠近,上將之道。’憑鴨綠之險,居隔江之近,文龍得其所矣。奴欲長驅而肘腋之間有蠆毒焉,奴一動而毒發,屢攻之而不能去其毒,其天意留之以製奴之死命者乎?……奴之畏文龍甚也!東林名臣陳良訓則認為:“今日所恃海外長城者,非毛文龍者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