朱延禧越是看出來魏忠賢似乎對於韋寶的詩作不感冒,就越是要讚美韋寶的詩。
周如磐和丁紹軾等官員也看出來了,也都讚美了韋寶這首詩一番。
韋寶則非常謙虛,連連拱手,口呼不敢當,大人們錯愛了雲雲,一副恭謹有加,氣質超群的謙謙小帥哥模樣。
顧秉謙、魏廣微、黃立極和馮銓等人雖然也覺得韋寶這首詩很不錯,但是看魏忠賢臉上陰晴不定,不知道廠公是合心意?還是不合心意?都不敢隨便表態。
這幾位閹黨高官不敢表態,閹黨的其他官員們也就暫時不敢有所動作。
但是非東林黨的學子們沒有太受到官員們的反應的影響,一邊默默官場眾高官的反應,一邊輕聲討論韋寶剛才所作之詩。
絕大部分人的觀點是,這首詩,是剛才幾首詩當中之最佳!
隨著魏忠賢的猶豫,越來越多的中立派官員也覺得不對這樣的好詩做出肯定,似乎有失公允。
禮部主事熊文燦,既是了韋寶的考秀才的主考官,也是韋寶在遼南考舉人的主考官。
他雖然有微微的閹黨傾向,但主要還是屬於中立派,這從他在原本的曆史中,能安安穩穩渡過魏忠賢時期,到了崇禎上台隻能崛起,就可以看得出來。
熊文燦一開始也為韋寶緊張呢,雖然沒有吳三輔那麼的緊張,但熊文燦也算是知情人啊,知道韋寶那個舉人是咋弄來的。
這次會試,熊文燦沒有資格作為考官,卻是禮部的辦事官員,在看到韋寶榮登二甲第二名之後,心裏覺得蹊蹺,卻拿不準韋寶是又打通了啥天地玄關?還是這段時間學業突飛猛進了?
此時見韋寶做出這麼好的詩,自然為韋寶感到高興,怎麼說,他也與韋寶是師生名分嘛,不由小聲讚美道:“這詩著實不錯!一萬年來誰著史,三千裏外欲封侯。氣勢非凡,意境雄渾!”
不少同桌和旁桌的禮部的中立派官員,以及吏部的中立派官員聽聞一向老實沉穩,很少在公眾場合開口的熊文燦都讚美這首詩,也都紛紛點頭稱讚。
稱讚的最大聲的是兩名吏部官員,一個是吏部主事陳奇瑜,陳奇瑜字玉鉉,保德州人。萬曆四十四年(1616)進士。初任洛陽知縣。天啟二年(1622)升任禮科給事中。現在是吏部主事。
一個是吏部的孫傳庭,孫傳庭一表人才,多有謀略,萬曆四十七年(1619年)中進士,初授永城知縣。天啟初年進入北京任職,為吏部驗封主事,再升至稽勳郎中。
兩個人都屬於中立派官員,既不傾向東林黨,也不傾向閹黨,而且,孫傳庭對閹黨還多有仇視!
是一個嫉惡如仇,剛直不阿,忠於大明王朝的人。
對於熊文燦,韋寶已經很熟悉了,但是韋寶並不認得孫傳庭和陳奇瑜,韋寶隱隱聽聞別人稱呼他們的名字,知道他們兩個人是誰之後,暗暗吃驚。
陳奇瑜和孫傳庭都是崇禎朝後期的重要人物,一個當到了相當於軍隊老大,一個當到了相當於戰區老大,都是了不起的人物啊。
而孫傳庭更是一位史詩英雄一般的人物,一直很得韋寶的敬重。
韋寶深深的看了一眼孫傳庭和陳奇瑜,雖然他們在這個階段,還處於籍籍無名,處於官場中下層,但他是重生穿越巨,知道這些人未來都是頂級大佬。
這些人都來稱讚自己,讓韋寶心裏美滋滋的。
韋寶不由的衝著這些稱讚自己的官員拱手為禮一圈,以示感激。
官員們見韋寶人雖然很年輕,卻很懂禮數,最可奇的是這麼小的年紀,氣場十足,不卑不亢,一副能上大場麵的架勢。
要知道在場的都是進士,絕大部分人都是四十開外,但大多數人看起來卻要麼是戰戰兢兢地,沒見過世麵的樣子,要麼是渾渾噩噩,進入不了狀態,不知道在幹什麼的樣子。
難得有幾個像韋寶這般言行舉止泰然自若的人。
隨著陳奇瑜和孫傳庭等官員的直接表態,中立派官員們越來越多的公開讚賞韋寶的詩作。
畢竟,對於他們來說,讚賞韋寶的詩作,既不得罪閹黨官員,也不得罪東林黨官員,可以放心評論。
在場的官員們,有一個算一個,九成九都是進士出身,都是滿腹經綸之人,在可觀評價之下,李鴻章這首詩,肯定不輸於其他幾個人的詩,甚至強出不少的。
韋總裁在現代苦苦尋找命運的公平,在古代,他沒有尋找,命運卻始終對他保持公平。
朱延禧見魏忠賢始終不對韋寶的詩作表態,也不強逼,嗬嗬一笑,對顧秉謙道:“既然二甲第二名韋寶的詩作也出來了,就讓大家對這四首詩作進行投票吧?”
顧秉謙看了魏忠賢一眼,魏忠賢對顧秉謙微一點頭,示意可以。
顧秉謙遂道:“那就投票吧!大家將心儀的名字寫在小票上,不要讓旁邊的人看見寫什麼,每個人寫一張,不得棄權!”
所有人答應一聲。
包括韋寶在內的所有人都搞不懂魏忠賢始終不評價韋寶的詩,是啥意思?
大家都帶著這個疑問。
韋寶搞不懂魏忠賢是刻意不想讓人知道他和他的關係,還是生怕自己分了吳孔嘉的票走?
韋寶覺得,主要可能還是後者。
而眾人是覺得魏忠賢不待見韋寶,顯然韋寶雖然是北方士子,卻偏於遼西,和閹黨沒啥關係。
這麼一來,閹黨諸人的心裏有底了,都知道該將票投給誰。
發票,投票,進程很快,總共不到一炷香功夫就完成了。
很顯然,大明朝對於投票這項功夫,真的都練的很熟悉呀。
“唱票吧!”顧秉謙道:“分成8組,每三個人一組,不能有一票出錯。幾個禮部和吏部的主事,再搭上幾個進士來辦這事吧。”
幾名禮部和吏部的主事當即站起來道聲是。
唱票隨即開始,華琪芳、翁鴻業、吳孔嘉和韋寶的票,起初是很平均的,吳孔嘉稍微領先一點點。
華琪芳和翁鴻業都超過二十票的時候,吳孔嘉已經到了三十多票,韋寶也快三十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