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大人,這不算什麼,做人最重要的是什麼?一是講義氣!二是活的問心無愧!倘若有人在我幹姐姐靈前鬧事,我一個屁都不敢放的話,那我成了什麼人了?我將來肯定會為這件事情內疚一輩子的!就算以後忍氣吞聲的熬出了頭,熬到了你說的各部侍郎級的高官,這件事情不一樣要壓我的名聲,要壓我的心嗎?那我這一輩子圖的是什麼?能開心嗎?當官就是一場修行,修身養性,能當就當,不能當,咱們大不了回家!”韋寶笑道。
韋寶一堆為官之道,聽的李利民大為認同,感慨道:“韋大人說的好啊,曾幾何時,我也和韋大人一樣的年輕氣盛來著,可你一旦有家有孩子,你就怕了,得過且過,能混個一家人太太平平,就不容易了。”
“是,李大人說的,我也能理解,不可能每個人都像我這樣。”韋寶笑道。
“韋大人,你跟我說老實話,你有沒有後悔?你既打了東林那些官,又打了魏公公那些官,而且還都是高官,以後兩邊都不受待見,後不後悔?”李利民希冀的看著韋寶,很想從韋寶口中聽到後悔的字樣,那樣將證明他的一套縮頭烏龜的為官之道,要遠勝於韋寶的一套什麼順其本心,好像修行一般的為官之道啊。
韋寶嗬嗬一笑:“後悔什麼?隻要是我覺得不對的事情,我管他是東林的人,還是魏公公的人,來一個我打一個,來兩個,我打一雙,咱們隻要凡事講道理就成!您說呢?”
李利民訕訕一笑,暗忖你就牛吧你,到底還是愣頭青一個啊,早晚有你後悔的時候。
不過,李利民是真的很佩服韋寶的才智,在他看來,韋寶15歲就能高中探花郎,在大明曆史上都是絕無僅有的!他隻是三甲的同進士出身,能一直在京城官場混跡,而且還是都察院這種複雜的衙門混跡,他已經很滿意了。
“好,好,喝酒。”李利民知道再說什麼,韋寶也是無法改變想法的,索性不說了。
雖然對韋寶這個人挺有好感,但畢竟與他沒有什麼關係,每個人有每個人的生存方式,他內心覺得韋寶肯定馬上就要栽大跟頭,卻並不再勸。
兩個喝酒喝了一個多時辰方才離開酒樓。
並沒有喝多少,都是微醺狀態,還可以接著去衙門。
好在都察院衙門平時也沒啥事,非常鬆懈,喝點小酒不算啥。
李利民似乎與韋寶還沒有聊夠,韋寶又邀請李利民上都察院司獄去接著聊天,李利民欣然答應了。
李利民在經過都察院大門的時候,對門衛打個招呼,說有事情的話,就讓人去後麵的司獄找他。
門衛討好的答應,讓李大人放心。
別說都察院這種單位,在大明,似乎就沒有很緊張的單位。
朱八八卡官員們的俸祿卡的很低,幾乎可以說是曆代最低,但對於勞動紀律抓的就不是很緊了。
就連軍事單位也這樣,軍備廢除,軍紀鬆散,每回要打仗,還得臨時募兵,養了上百萬軍隊,沒有多少人能拉出來一戰的。
這也是大明朝奇葩的地方。
為什麼大明朝的俸祿這麼低,卻還是有這麼多人想做官?
這個問題,韋寶想過了,卻沒有想明白,與李利民聊到了。
李利民微微一笑,“韋大人啊,我年紀大你這麼多,好心勸你一句。”
“李大人請講。”韋寶急忙道。
“別和他人找不自在,能忍則忍,咱們當官,主要還是為了太太平平,為了家裏人能過上安穩日子,搞銀子才是要緊事,你說呢?”李利民笑道。
韋寶雖然對於這種人最為厭惡,卻裝出一副若有所悟的樣子,笑道:“李大人高見啊!”
李利民嗬嗬一笑,“你聽得進去就好辦。”
“可咱們俸銀這麼低,怎麼搞銀子啊?”韋寶問道。
李利民笑嗬嗬道:“成,老哥我就給你大概講一講搞銀子的事兒。”
因為依靠種種利用法律漏洞或直接不合法的途徑,明朝官員的實際“收入”並不低,成倍於法定官俸,這種積習成久的官場惡疾浸入明朝政治的肌髓百年,最終成為明朝統治機器機能崩潰的一大原因。
太祖給明朝官吏規定的俸祿的確堪稱可憐,清修《明史》就直接定調:“自古官俸之薄,未有若此者。”
其實與當時的物價對比來說,洪武後期所最終確定的官俸並不算低,明中期人王瓊有言:“國初定製,百官俸給……足勾養廉用度”。但問題在於,洪武年間製定的俸祿待遇被明朝定為“永製”,而明朝自成、弘之後,經濟發展水平和物價水平已經是今非昔比。
更為可憐的是,明朝官俸自永樂開始分為本色、折色二部分。
在國初,俸祿都是按米糧實物支給的,但問題在於靖難之役把國庫打光了,成祖登基以後對糧儲很發愁,於是朝廷下令:“天下倉糧,宜撙節以備國用。各處都司官俸,舊全支米者,宜米鈔中半……”
從此,明朝官員的俸祿就分為本色與折色。本色就是照舊按米糧實物發放的俸祿,後來亦有用布匹等物充當的;折色,則是將俸祿的一部分折成白銀與寶鈔,而明初用白銀支付很少。
一般來說,本色還能照常、照實發放,但問題就出在折色上。折色多少,是在建文四年末按照《俸糧支米鈔格》嚴格規定的,後世雖有變動,但幅度不大。
要知道,明朝糧食價格上漲的速率並不低,正嘉以後,米價是在持續上漲的,同樣的錢到了哪怕到了成化朝,充其量也就隻能買額定大米一小部分。
更要命的是,大明寶鈔的發行極其失敗,不久就是廢紙一堆,發給官員的寶鈔什麼也買不到。
到了景泰時,沒有辦法,隻能把理應折成寶鈔的折色俸再折成白銀發放。
到嘉靖朝開始,索性除月米以外,一切概折白銀發放。中間來回折騰幾次,官員手中實際能拿到的俸祿還不抵規定的那點可憐的數值。
即使在吏治澄清的明初,明朝人已經在抱怨俸祿之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