韋寶禮貌的對熊兆珪、熊欣兒、以及楊雪和楊雪的幾個哥哥道:“幾位也去我官廳坐一坐吧?我那兒比較通風,挺涼快的,醒一醒酒再走。我讓人用馬車送你們。”
京城不是什麼人都能用馬車和坐轎子的,但韋寶作為都察院和大理寺的主事官員,有這個特權,可以叫衙門的公車。
沒人敢說什麼。
“不必了,多謝韋大人的款待,我們該回去了。”楊雪冷冷道。
韋寶微微一笑,知道剛才自己委婉的拒絕了楊雪想幫她幾個哥哥弄官位的事情,這姑娘肯定嫉恨自己了。
不過,韋寶絲毫不放在心上,對熊欣兒和熊兆珪道:“熊姑娘,熊兄台,你們呢、要不要再到我官廳喝點茶,醒一醒酒?”
韋寶的話讓熊家兄妹有點為難,他們是和楊家兄妹一起來的,現在要是不一起走,有點不好,但韋寶又是他們的恩人,韋寶都已經提出邀請了,就這樣走了,似乎也不太好。
韋寶何等精明的人,一下子就看出來了熊家兄妹的為難之處,笑道:“不想喝茶也不妨事的,我現在就派車送你們回家。”
“我想留下來喝口茶,哥哥,怎麼樣?”熊欣兒忽然道:“我還想與韋大人談一談爹爹的案子。”
熊兆珪一怔,楊雪也一怔,沒有料到居然是熊欣兒主動接受韋寶的邀約要留下來。
“好,好吧。”熊兆珪道。熊兆珪對於留還是走,沒有什麼主見,他主要知道妹妹與楊雪的關係很好,兩個玩在一起的,現在楊家姑娘要走,他本來以為妹妹肯定也會跟著一起走。
果然,熊欣兒選擇留下來,有點惹到楊雪了,楊雪快步朝著都察院衙門口走去,楊雪幾個哥哥快步跟上。
“大人,我安排車去送一送他們嗎、”郭文亮趕忙問道。
韋寶點個頭,便向自己官廳走去,他知道,估計以楊雪的性格,即便是安排了車子,楊雪也不會坐的,這是一個自尊心超級強的姑娘。
韋寶甚至可以想象到,剛才楊雪向自己提出給她幾個哥哥安排官位,肯定是鼓起了勇氣的,也肯定以為自己會答應,他隱隱覺得這楊姑娘也許對自己挺有好感,也許因為自己的敷衍,惹惱了她,讓他因愛生恨了?
這麼容易愛,這麼容易恨,韋寶好笑於這個時代的姑娘。
“韋大人,我爹爹本來有機會出來的,都是汪文言從中使壞。”進了韋寶的官廳,熊欣兒便迫不及待的道。
她還真的是想與韋寶商量她爹爹的案子。
汪文言是熊廷弼案子的重要人物,獄吏出身,智巧俠氣、饒具謀略,因監守自盜,逃到京師,後來投奔王安門下。和楊漣、左光鬥、魏大中過從甚密。
刑部郎中於玉立派遣他入京探事,用錢買為監生,用小動作將齊,楚,浙三黨變成兩黨,將其搞垮。從此東林黨獨大。
在東林黨內閣首輔葉向高的扶持下官至中書舍人。與東宮伴讀王安相結納。
泰昌、天啟年間,在外廷倚仗劉一燝,在內宮靠王安撐腰,文言為之聯絡通信息,在《東林點將錄》中為“鼓上蚤汪文言”。
天啟元年(公元1621年)九月,王安死,順天府丞邵輔忠彈劾汪文言。
又被禦史梁夢環彈劾,被逮下獄。
後無罪釋放。
東林黨勢力不濟之後被魏忠賢下獄,受五彪中的閹黨錦衣衛指揮僉事許顯純五毒拷打審訊。
韋寶聽了熊欣兒的話,沒有回答,他並不關心事實的真相是怎麼樣的,他是在想,救熊廷弼對自己有沒有什麼妨礙、
韋寶首先考慮的不是對自己有沒有什麼好處,隻要沒有太過不好的影響,即便是多花點銀子,韋寶也樂意幫助熊家兄妹救出父親的,韋寶這個人,總的來說,心地實屬善良。
如果沒有太不好的影響,韋寶就要考慮營救出來的可能性有多大,實在沒有希望的話,不是白費力氣嗎?
大明王朝,前後有兩位“遼東經略”,雄才大略,卻均死於“奸璫”之朝政。一個是袁崇煥。
另一位,就是熊欣兒和熊兆珪他們的爹熊廷弼,熊廷弼也是大名鼎鼎。
《明史熊廷弼傳》有一句話:“五年八月棄市,傳首九邊”。據說,其被處死之後,屍體棄之荒野,其血淋淋的首級則被朝廷傳至各處邊關示眾,以達到“警示教育”的目的。
明朝末期,經守遼東疆土者,有“三傑”之說,依次為孫承宗、熊廷弼、袁崇煥。
然而,這三人,均受到排擠打壓,甚至死於非命。若“三傑”之中任何一人受到信任並重用之,滿清何以坐大並輕鬆入關?曆史或許就此改寫了。
“遼東三傑”,以熊廷弼最早,且正處在後金崛起之初。其經守遼東之功,史家多有正麵評價。
《明史熊廷弼傳》記載:“熊廷弼,字飛百,江夏人。萬曆二十五年舉鄉試第一。明年成進士”。
熊廷弼生卒年為1569至1625年,著名軍事將領,字飛百,亦作非白,號芝岡,湖廣江夏人。
史書說熊廷弼有膽略,知兵事,且善射。其少時家境貧寒,放牛讀書,卻刻苦強記,奮發圖強。
萬曆二十五年(1597),熊廷弼舉鄉試第一,次年中進士。
萬曆三十六年擢禦史巡按遼東,他針對遼東地廣人稀、邊防多事之現實,主張實行軍屯,繕垣建堡,按劾將吏,軍紀大振。
但是,他的“修邊築堡、以守為戰”的存遼大計,與時任遼東經略的楊鎬之議不和,後被排擠,轉崗督學南直隸。
萬曆四十七年,著名的薩爾滸之戰發生,遼東經略楊鎬指揮的四十七萬大軍慘敗。
朝廷經廷議,遂擢升熊廷弼為兵部右侍郎兼右僉都禦史,取代楊鎬為遼東經略,從而使大明王朝遼東戰局大為一振。“由是人心複固。”
熊廷弼鎮守遼東,居功至偉。其終被問罪,原因是多方麵的。
在韋寶目前了解到的情況看來,概括起來大致是三個原因。
一是天子更替。二是黨爭之害。三是熊廷弼這個人本身之性格。
一朝天子一朝臣,這是曆朝曆代的特色之一,明朝也不例外。
熊廷弼是在萬曆朝被重用的,萬曆皇帝雖說長年罷朝,但是對熊廷弼仍相當信任。
萬曆的用人原則,也是疑人不用,用人不疑。
毫無疑問,在萬曆去世之前,熊廷弼的方針政策均得到萬曆皇帝毫無保留的支持。
有人甚至認為,萬曆皇帝與熊廷弼是“軍事戰略上的知己之交”。
正因為如此,萬曆皇帝特賜熊廷弼尚方寶劍,“重其事權”。
其實,在萬曆年間,熊廷弼被言官謗議攻擊的事情,從未間斷,特別是在鎮守遼東的不長時間內,各種彈劾之奏疏,不絕於耳。
但是,萬曆皇帝從來不聽。他對熊廷弼的建議和主張,統統予以支持。
這一點,僅從簡單的《明史熊廷弼傳》就可以看出來。
凡是熊廷弼向萬曆皇帝的上疏,記載皆為“疏入,悉報允”、“疏入,帝從之。”
萬曆皇帝曾針對言官的彈劾,對熊廷弼批複過一段相當有意思的話。他說:“遼事敗壞,皆地方官玩曷所致,熊廷弼一意振刷,恢複封疆,朕深切依賴。今夷情甚急,豈經略釋肩之時,自棄前功!著益殫忠任事,與諸臣協心共濟,毋為人言所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