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732 朱由校想懲治韋寶】(1 / 3)

韋寶點了點頭,官場的規矩他自然懂得,都入仕兩三個月了,不懂不是傻嗎?不該問的絕對不要問!

人家劉若愚的確已經額外對自己透露了許多太監不該隨便透露的信息了。

“多謝劉公公。”韋寶笑著拱手。

“探花郎客氣了,咱這就去吧?宮裏麵催的急。”劉若愚道。

“嗯,請!”韋寶硬著頭皮道。

皇宮來招,不得不去,天塌下來也得去,除非不打算在官場混,不打算在大明朝廷底下混了差不多。

韋寶本來以為會是魏忠賢最先找自己的麻煩來著,現在看來,好像最先找自己麻煩的,倒是皇帝。

雖然印象中,韋寶對朱由校並不害怕。

但封建國家的強大君主集權決定了,皇帝即便是一個三歲小孩,說的話都帶有無限的權力,皇帝說殺你,當時就殺了。

這還是不免讓韋寶覺得緊張。

韋寶到了平台,皇帝未到,顧秉謙、魏廣微、黃立極和馮銓已經到了。

韋寶與幾位閹黨大臣見過禮,見他們都對自己愛理不理,覺得氣氛很不對勁。

尤其是四人當中的馮銓對自己的態度似乎格外古怪。

馮銓今年才剛剛三十歲,三十歲便入閣,可以說是前途無量。

韋寶大概能猜到馮銓的心思,他現在才15歲,馮銓30歲,其他大臣則都是六十開外的人,也過不了幾年,就得致仕還鄉,而隻有他們兩個人是要長期接觸的。

所以,韋寶估計馮銓大概既有很大的敵意,也有一定的想結交的心思,畢竟要長期打交道。

不過,韋寶並沒有對馮銓這個人很上心,因為韋寶知道,過兩年朱由校一死,閹黨就得集體倒台!馮銓雖然沒有被殺,卻被罷官奪職了。

這些曆史上的事情,韋寶雖然知道的不是很詳細,但他大概知道一點,加上他的天地會統計署情報係統越來越完善,不敢說對整個大明朝的全部官員施行監控,反正在京的官員,五品以上的級別是有在監控的,遼西、山西、北直隸、河南、山東這些附近地方,五品以上官員的監視網絡也建立起來了。

這主要還因為天地會不光政治滲透,天地會對外的旗號是天地商號,還做買賣,做買**較容易將觸角延伸到各地去。

天地商號的買賣主要集中在遼西、山西、北直隸、河南、山東這些附近地方,然後是沿海省份,對於內地省份的發展並不細密,隻在特別大的重鎮安排據點。

萬曆二十三年,馮銓出生於順天府涿州。

萬曆四十一年,馮銓中進士,時年十九歲,入選翰林院庶吉士,萬曆四十四年授翰林院檢討。

他與其父馮盛明同朝為官,人稱“小馮”或“小馮翰林”。

天啟元年,在河南左布政任上的馮盛明由於在後金入侵遼沈之時擅自離任,被河南巡撫張我續彈劾治罪,馮銓上書為父伸冤,稱其父乞休在未聞遼警之前,馮盛明遂被判處杖罷,馮銓也隨父回籍。

天啟四年,魏忠賢到涿州進香,馮銓跪於道旁,哭訴其父被彈劾丟官的經過。當時魏忠賢正在搜羅黨羽,隨即命馮銓仍以原官起用。從此,他對魏忠賢感恩戴德。

在東林黨與閹黨鬥爭最激烈之時,他縱橫其間,排擊東林黨人及其他朝臣。

楊漣上疏舉劫魏忠賢二十四大罪狀,魏忠賢對他恨之入骨,想到聯係外廷的大臣來幫助。

馮銓致書魏忠賢之侄魏良卿,轉告魏忠賢在外廷的力量可以保證,並教唆魏忠賢“行廷杖,興大獄”以立威。

天啟五年七月,馮銓以諭德兼檢討升少詹事,補經筵講官。當時有繡像小說《遼東傳》刊行,第四十八回專講馮盛明父子奔逃之事,馮銓懷恨在心,借機謊稱此書為熊廷弼誇功而撰寫,於明熹宗舉行經筵之際呈上,對熊廷弼栽贓誣陷。

這既符合魏忠賢株連東林黨人的企圖,又發泄其對熊廷弼之私恨。

魏忠賢對馮銓非常器重,便向明熹宗講述甘羅十二歲拜相之故事,以堵住別人的嘴,免得別人說馮銓過於年輕,不夠資格入閣,授馮銓官職。

於是擢馮銓入閣,任禮部右侍郎兼東閣大學士,後又升禮部尚書兼文淵閣大學士。

短短一年中,年方三十的馮銓即升為朝廷輔臣,成為閹黨中炙手可熱的人物,被稱為“黑頭爰立”、“黑頭相公”。

在原本的曆史中。

順治元年五月,清軍入關,清朝攝政王多爾袞以書信召馮銓入朝,他接到書信就馬上趕到。

多爾袞賜以朝服衣帽及鞍馬、銀幣,命他仍以原銜,進入內三院佐理機務。事隔半月,馮銓等率文武群臣於武英殿向多爾袞上表稱賀。他同其他漢官一樣,揣測執政者的心意,來迎合多爾袞。

順治二年六月三日,多爾袞命撫按查明並贍養明代諸王的遺腹子,馮銓等趕忙叩頭謝恩,多爾袞說他們不忘舊主,馮銓答曰:“一心可以效忠兩位君主,但是對一位君主不能二心啊!”

以明其仕清忠心不二。同年閏六月十二日,馮銓回奏多爾袞論明末黨爭時說:“諸位大臣的所作所為都瞞不過王爺您啊!”

多爾袞對此深表滿意。這一年,授馮銓內翰林弘文院大學士。

七月,他遭到禦史吳達彈劾,引發一場政鬥風波。

順治六年,加少傅兼太子太傅。

順治七年十二月,多爾袞死後,清初統治階級內部的政治氣候突變。順治帝親政後,滿洲貴族的反多爾袞勢力執掌朝政。

順治八年二月,清朝開始審定中央各部漢官,有的被嚴加懲處,有的則繼續供職。這次“甄別”中,第一個被順治帝點到者就是馮銓。順治帝列舉其被吳達等疏參之罪及其七年內之所為,嚴斥他“殊失大臣之體”,“著令致仕”。

順治十年三月二十一日,順治帝以“馮銓原無顯過,且博洽故典,諳練政事,朕方求賢圖治,特命起用,以觀自新“為由,下諭命吏部通知馮銓迅速赴京。三月二十七日,順治帝親臨內院召見馮銓,對他很表關切之意。當天傍晚,馮銓等大學士奉召入宮,談到翰林官賢否時,順治帝認為隻要他親加考核,文之優劣畢見,即可定其高下。當時陳名夏也在場,而馮銓卻別有心計奏曰:“皇上簡拔任用賢才之人,不應該僅僅去看他的文章。南人漢官大多文章寫的好但是做事不行,滿人文章寫的不行但是做事效率高。如今科舉考試也不能隻看文章好就錄用了,文章行事都好,才可以任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