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740 韋寶真沒有這麼厲害】(1 / 3)

因為在大明,太祖爺朱元璋的地位是神話級別的,誰都不會拿去與他相提並論。

就算是魏忠賢、客巴巴他們成天挖空心思想各種拍皇帝馬屁的出發點,各種角度,各種詞彙,卻也是沒有辦法,沒有想法從朱元璋這裏作為發起點的。

太祖爺啊,哪裏能隨便亂攀比?

韋寶就敢拿朱由校去對比朱元璋。

“這個話不能隨便說。”朱由校趕忙道:“太祖爺文治武功曆史無雙,前無古人後無來者,朕不足太祖爺之萬一。”

韋寶點了點頭,他早看出來這個朱由校其實也不是什麼軟柿子,不少糊塗蛋,隻是為人比較沒能力,也比較膽小,遇事得躲在幕後,都由魏忠賢去辦,現在找到了韋寶這把槍,情況不一樣了。

朱由校之所以這麼說,其實是因為朱由校對於搞文字清查,並不是一無所知,在朱元璋手裏,其實就已經有過先例了。

明朝開國皇帝朱元璋的文字獄,其牽強程度令人瞠目結舌、匪夷所思。

隻要他發現某人的詩文中,有自己忌諱的字詞,或者認為有隱喻諷刺朝政的語句,便會將其治罪斬首。

整個洪武時期,因為文字獄而遭受斬刑的文士不計其數。

朱元璋出生寒微,當過放牛娃、乞丐、和尚,受盡人間磨難,飽嚐世事幸酸。

後投靠紅巾軍領袖郭子興參加元末農民起義,為了拉隊伍、籌錢糧,幹過一些打砸搶掠等不光彩之事。

能夠從一個放牛娃一路打拚到皇帝,說明朱元璋本身就是一個非常要強的人。

當了皇帝之後,先前的卑微身份及不光彩的過往,與九五之尊的身份、地位格格不入。

朱元璋最忌諱的就是別人提及他的這些傷疤,更痛恨別人以此對其輕視與譏諷。

所以,朱元璋最忌諱和討厭的是“光”“禿”“僧”“賊”“寇”“盜”等字眼,以及和這些字同音、諧音的字眼。

但是,他又沒作出明確的規定,全憑他一時的心情和理解定罪,搞得大家無所適從。

很多文士因此無辜遭罪,稀裏糊塗喪命,其罪名牽強滑稽,令人捧腹。

比如浙江杭州府學教授徐一夔,寫了一個賀表來吹捧朱元璋,其中有“光天之下,天生聖人,為世作則”之語,而朱元璋竟認為“光天之下”的“光”字是諷刺自己曾經做過和尚,“則”與“賊”同音,是挖苦自己做賊,於是下令將徐一夔處死。

同樣因“則”字被朱元璋處斬者還有:浙江府學教授林元亮所作《謝增俸表》中有“作則垂憲”,因“則”被斬。

北平府學訓導趙伯寧所作《萬壽表》中有“垂子孫而作則”,因“則”被斬。

北平府學訓導趙伯寧所作《長壽表》中有“垂子孫而作則”,因“則”被斬。

福州府學訓導林伯璟所作《賀冬表》中有“儀則天下”,因“則”被斬。

桂林府學訓導蔣質所作《正旦賀表》中有“建中作則”,因“則”被斬。

澧州學正孟清所作《賀冬表》中有“聖德作則”,因“則”被斬。

常州府學訓導蔣鎮所作《正旦賀表》中有“睿性生智”,因“生”與“僧”同音被斬。

懷慶府學訓導呂睿所作《謝賜馬表》中有“遙瞻帝扉”,因“扉”與“非”同音,“帝扉”被視為“帝非”,遭斬。

德安府學訓導吳憲所作《賀立太孫表》中有“天下有道”,因“道”與“盜”同音遭斬。

台州訓導林雲所作《謝東宮賜宴箋》中有“體乾法坤,藻飾太平”,因“法坤”與“發髡”同音,“藻飾”與“早失”同音,遭斬。

僧人來複作詩:“金盤蘇合來殊域,自慚無德頌陶唐”,因“殊”字被拆分為“歹朱”,有“殺朱”之意,且罵其“無德”,遭斬。

僧人一初作詩:“見說炎州進翠衣,羅網一日遍東西”“新築西園小草堂,熱時無處可乘涼”被懷疑抨擊朱元璋刑法嚴苛,遭斬。

中書詹希原給太學寫匾額,因“門”字少了最後一勾,被視為阻礙招賢納士,遭斬。

兗州知府盧熊錯把“兗”寫成“袞”,被朱元璋視為對其不敬,故意鄙視其沒有學問,遭斬。

翰林編修高啟作詩:“小犬隔牆空吠影,夜深宮禁有誰來?”被視作罵朱元璋小狗,遭腰斬。

“韋愛卿,你來,咱們聊一聊。”朱由校拉著韋寶的手,對其他太監和宮女們,以及客巴巴道:“你們都下去吧,朕要與韋愛卿單獨談一談。”

“是,陛下。”在客巴巴的允準下,其他人都躬身退下了。

客巴巴並不介意皇帝與韋寶走的近,客巴巴一直對韋寶很有好感。

魏忠賢要的是整個大明的權勢,客巴巴其實要的很簡單,她主要要宮裏麵的權勢就可以了。

韋寶不會影響她的地位,更不會影響她的權勢。

若是有某種可能,將現在的合作對象由魏忠賢換成韋寶的話,那麼,客巴巴會很樂意這麼做。

“韋愛卿。”朱由校道:“這裏沒有外人,朕想你放輕鬆一些,就將朕當成一個朋友對待,可以嗎?”

韋寶趕緊道:“這,微臣豈敢與陛下以朋友相稱?”

“不妨事,也沒有外人。”朱由校溫和的笑道。

韋寶暗忖,與皇帝當朋友,這是真的在賭博,皇帝都是心血來潮,俗話說伴君如伴虎啊。他們高興的時候,怎麼都好說,哪天一句話不對付了,自己不是找死?

“韋愛卿,你應該不少朋友吧?你的朋友都怎麼叫你?”朱由校想從稱呼上拉近兩個人的距離。

“微臣出身寒微,朋友是挺多的。”韋寶實話實說道:“回陛下,微臣的朋友都叫微臣小寶。”

“嗯,那沒人的時候,朕也叫你小寶吧。”朱由校高興道。

韋寶敢說什麼,點頭稱是。

“小寶,你告訴朕,大明朝現在是不是出大事了?賦稅年年銳減,內部到處是流民鬧事,外部又有建奴連番挑釁,邊疆不安,每年光是遼東軍費就要四五百萬兩紋銀。大明朝連年入不敷出。”朱由校問道:“小寶,你是探花郎,為人聰明機靈,想法子快,你有什麼法子嗎?”

韋寶暗忖,明朝的爛究竟爛在那裏?這是個複雜的問題。首先,韋寶從來不認為明朝是最爛的朝代。

一個王朝的滅亡,是錯綜複雜的多種綜合矛盾造成的,絕非一人一事所能導致的。也絕非簡單的君昏臣庸所可以解釋。

“是有一些原因,陛下,微臣隨便說說,陛下隨便聽一聽,切不必以微臣的話為準。一、財政危機與軍屯體係的破壞。二、兩線鏖戰的困境。三、新經濟因素與舊國本的衝突。四、宦官專權與黨爭。這些都是現在大明麵臨的問題,而且是積重難返,積累了很多矛盾到陛下這兒。但陛下也不必過於擔憂,微臣相信,隻要肯勵精圖治,以後會好起來的。”韋寶道。

朱由校聽韋寶這麼說,又是擔憂又是高興,因為,還真沒有人會像韋寶這樣對自己說話呢。

韋寶並不怕朱由校聽了自己的話以後會起什麼不好的效果,他不信像朱由校這樣的人,心血來潮聽了一點治國方略,然後就勵精圖治變成明君了,不可能嘛,不可能那麼快的。

“小寶,說的好,你詳細說給朕聽。”朱由校拉韋寶一起坐下,一副禮賢下士模樣。

韋寶也不做作,就真的隨皇帝坐在了禦榻上。

韋寶將他自己對於大明現在的一些問題,以自己理解的方式說給皇帝聽。

財政危機與軍屯體係的破壞,首先是明朝的財政問題或者說明朝的財政危機。

明朝的財政崩潰的確是其滅亡原因之一。

明代的田稅長期實行低稅率,這一點與漢代相同,與當時周邊各國相比,明朝不足百分之二十的稅率實在不高,同期日本稅率就高達百分之五十。

但與漢代相同的是,稅率低隻帶來了國家收入的減少,而並未惠及民眾,因為少征的稅收歸於地主豪族,實質是負擔轉手。

地主的剝削使得低稅率意義不大。

但卻造成了國用不足,後來崇禎年間屢為財政問題所困。

明末民變初起之時,招撫政策的失敗,就在於招撫銀不足,無財安置起義難民,難民為了生存,隻得降而複叛。

崇禎年間天災大旱,救災不力釀成農民大起義也與國庫不足有關。

至於後期加征“遼餉”、“剿餉”、“練餉”等“三餉”導致矛盾激化,加速明朝滅亡,無不與財政危機有關,最後“闖王”迫近京師,因軍餉不足而延誤調兵入京,更可見危害之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