每個區塊都靠的很緊密,寶軍到時候要撤離都得小心。
幾個指揮官研究了一番,覺得譚瘋子師長的安排沒問題。
“沿途用石塊做好記號,別到時候把咱們自己炸了。”譚瘋子不放心道:“還有,這幾日要時刻警惕建奴會大舉進攻,不要以為他們連續受挫之後會有所收斂,建奴還是很勇悍的,不能像看待朝鮮兵和明軍一樣看待建奴。”
“師座放心,我們不是第一次用地雷戰了。”萬大喜笑道:“建奴留下了不少火葯和壇壇罐罐,正好都能派上用場了,咱們用建奴用過的壇壇罐罐都嫌髒。”
譚瘋子和參謀長,還有其他幾名將領一起笑著點頭。
參謀長表示大營的防務,他會親自負責,至少建兩道防禦。
譚瘋子對眾人的表態感到滿意。
“我給你五個團,全部以班為單位,一半用於遊擊班,一半用於埋雷班,遊擊班給埋雷班打掩護。其餘團,留守大營,防護並趕製地雷!”譚瘋子道:“這次幸虧總參謀部有先見之明,預料到可能用地雷,讓我們帶了一些配件材料,用來造幾萬地雷不成問題。”
眾人一聽都很振奮。
製作地雷的材料,寶軍通常都是攜帶的,因為不占地方,一輛馬車拉的材料就能製作上萬地雷。
加上寶軍遊擊戰,主要武器也是地雷。
地雷在我國約有500多年的曆史。
明代兵器製造家首次發明創製了地雷,並大量用於戰爭。
明代兵書《武備誌》中記載了10多種地雷的形製及特性,並繪有地雷的構造圖。
地雷多是用石、陶、鐵製成的,將它埋入地下,使用踏發、絆發、拉發、點發等發火裝置,殺傷敵人。
早期的地雷多是用石頭打製成圓形或方形,中間鑿深孔,內裝火藥,然後杵實,留有小空隙插入細竹筒或葦管,裏麵牽出引信,然後用紙漿泥密封藥口,埋在敵人必經之處,當敵人將近時,點燃引信,引爆地雷。這種石雷又叫“石炸炮”。
其構造簡單,取材方便,廣泛使用於戰鬥。
但也因貯藥量小,爆炸力較小,而漸被更新。後來地雷的形製,特別是發火裝置得到不斷改進,擴大了地雷的有效殺傷範圍。
明朝還創造了官亭炮和公署炮,專門埋設在官府大堂的公案下或官亭內,待敵軍占領後,隻要碰到發火機關,地雷立即爆炸。
寶軍的地雷要比明軍的先進的多。
因為韋總裁帶來的軍艦上就有幾十種現成樣版。
除了沒有防坦克雷那種大家夥,其他十九世紀末,二十世紀初的主要地雷種類都有。
清朝前期,統治者極不重視地雷及各種爆炸器材的製造和使用。
直到鴉片戰爭以後,丁守存、黃冕等人才開始積極研製各種地雷,主要是拉發雷和絆雷。
丁守存曾發明一種“跳雷”,曾攜赴天津試演,十分靈驗。
這種地雷是將一個鐵鑄的圓形地雷裝入木櫃中,木櫃下部填裝火藥,連接地雷引信,木櫃內裝有發火裝置。
使用時,先將木櫃埋入地下,在木櫃一旁,安置翻車,與櫃內發火裝置連接。
敵人一旦誤踏翻車,牽動發火裝置,則火藥爆發,可將櫃中地雷拋起地麵七八尺高,在空中爆炸,其殺傷範圍可達方圓幾十丈,威力極大。
1580年,明朝名將戚繼光駐守薊州時,曾製造一種“鋼輪發火”地雷,當敵人踏動機索時,鋼輪轉動與火石急劇摩擦發火,引爆地雷。
鋼輪發火裝置提高了地雷發火時機的準確性和可靠性。
在明代文獻中,有多種地雷的詳細記載,這說明當時地雷已發展到一定的水平,而歐洲在15世紀的要塞防禦戰中才開始出現地雷。
19世紀中葉以後,各種烈性炸藥和引爆技術的出現,才使地雷向製式化和多樣化發展,從而誕生了現代地雷。
寶軍攜帶的製作材料主要是。
碟形彈簧:外表類似甜甜圈的彎曲鋼片,用來墊起重荷。
延時元件:在點燃引線或爆炸物之前,燃燒一定時間的化合物。
雷管:用來點燃大量炸藥的小部分爆炸物。
撞針:地雷引爆時壓入雷管內部的金屬針。
引線:用來點燃炸藥的易燃物質。
火索:(跳雷中)的金屬棒,突出在地麵上,當人或物觸發時引爆地雷,又稱為點火栓。
磁性地雷:裝有磁鐵的地雷,當大型金屬物體進入附近區域時引爆。
撞擊式雷帽:一種通過撞擊或施加壓力引爆的化合物。
壓盤:地雷頂部的金屬盤,壓下可以引爆地雷。
射彈:地雷內部放置的金屬球或玻璃碎片,可以加劇人員傷亡。地雷爆炸後其金屬外殼也可以變成射彈。
發射裝藥:裝在跳雷底部的少量爆炸物,可以將其推到空中。
保險銷:地雷內部埋入的針狀物,可以在不使用時防止地雷爆炸。
現在有了大量黑火葯,直接就能裝配。
黑火藥由硝酸鉀或硝酸鈉、木炭和硫磺製成。明軍有,建奴其實也是有的,建奴也有火器。隻是沒有明軍水平高,也沒有明軍用的量大,不重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