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916 一切照著曆史走】(1 / 3)

韋寶陸陸續續給了皇帝內帑,也就是直接給了朱由校上百萬兩銀子。

但是大明皇帝花銷太大。

這點銀子早就幹幹淨淨了。

不是朱由校個人奢侈,他就玩個木匠活,有好木頭就成,花不了幾個銀子。

主要大明的窟窿太多,到處天災人禍,作為皇帝,好些時候是忍不住要意思意思的,一個省扔個幾萬兩,很快就沒了。

說難聽點,皇帝在皇親國戚麵前做人都做不起。

幸虧朱由校除了客巴巴,並不如何迷戀女人,對豔壓群芳,甚至排在古代曆史豔後地位的皇後張嫣,朱由校也是不怎麼親近的。

否則,走親戚都走不起,皇帝與外戚往來,肯定都是撒銀子出去,隨便一個受寵的妃嬪,一年在一個人身上扔幾十萬兩銀子都是隨隨便便扔出去的。

萬曆皇帝也沒有多少寵信的妃嬪,光一個鄭貴妃,就能扔出去上千萬兩,把國庫都可以扔空。

所以,朱由校十分擔心遼東惡化,明廷經濟崩潰。

朱由校不是完全不理朝政,隻是煩心的事情太多,能力有限,就懶得管。

但是朱由校願意和韋寶說話,韋寶不難為他,隻幫助他,不像東林黨大臣們,隻會放屁說風涼話。

所以朱由校喜歡與韋寶溝通。

韋寶與換地溝通也很有分寸,從來不說什麼壞消息,更不會告魏忠賢的狀。

因為韋寶知道,不管什麼渠道與皇帝溝通,都繞不開魏公公。

“皇帝有些著急了,生怕遼東戰事不利,爵爺會向朝廷要錢糧,沒想到爵爺果然還是討要錢糧。”吳雪霞掩口嬌笑一下。

“我每次給陛下去信,都要錢糧了,明知道他不會給,但也必須得要啊。否則,我不問他們要,他們反而還想問我要錢糧呢。”韋寶笑道:“皇帝感覺遼東有戰事其實也挺好的,至少朝廷和魏忠賢就不會總惦記讓我上供了。而且總是會拿一點點東西出來的,至少會意思意思。”

作為明朝的第十五位皇帝,朱由校在十六歲的時候就登上寶座,成為九五之尊。

在這把龍椅上,朱由校隻坐了七年的時間。在這七年時間裏,朱由校並沒有在政治上有任何建樹,卻在自己的木工中獲得了成功。

愛好做木工的朱由校,有一手好手藝,可以做出各種各樣精巧的木器。

在木工上,朱由校早就到了爐火純青的地步。

當時,朱由校還會吩咐小太監將自己的作品弄到集市上售賣,令人意外的是,他所有的木器都被人用重金買走,可見其木工的卓越。

除了木工,朱由校在木雕、玉雕技術上都非常精湛,在他的手裏,各種模型、家具等精巧木器都可以做到栩栩如生。

主要全世界都知道朱由校喜歡木匠活,買木器的又是太監,傻瓜都知道是陛下的親自作品。

富商巨賈們為了討好皇帝,自然願意出重金購買。

再說即便沒有被富商巨賈看中,魏忠賢為了討好皇帝,為了逗皇帝開心,也會指示人偷偷的去將朱由校讓太監在集市出售的木器物件買下。

當然,朱由校的手工活可能真的沒話說,能稱之為藝術品。

朱由校曾做過一個微縮宮殿,隻有四尺多高,十分精巧玲瓏,堪稱大師之作。

朱由校在木工上耗費了太多時間,導致朱由校沒有精力再去做一個好皇帝。

在他當政期間,明朝的政治陷入危機之中。

當時的朱由校無心朝政,隻想著把自己手上的國事甩給別人做,於是導致王安、魏忠賢等佞臣上位。

這些官宦在朝廷上為非做歹,將朝政攪得一團亂,國家也陷入停滯引起民怨。

朱由校出現這樣的情況其實也和他的童年經曆有關。

雖然朱由校是個皇子,但是小時候的他並沒有接受過很好的教育,皇爺爺神宗隻顧自己快樂,父皇光宗又早早撒手人寰,這導致朱由校根本不知道怎樣當好一個皇帝。

因為朱由校的文化程度不高,經常鬧出笑話。

有一次,在報告叛亂的奏章中有“追奔逐北“一話,當時的太監讀成“逐奔追比“,並且還給朱由校解釋這是將士們逃跑的意思。

結果朱由校懲罰了這些打了勝仗的將士,弄得將士軍心潰散。

此外,還有一次外國來朝貢,給朱由校帶來很多禮物以及奏章。

可是朱由校看不懂,以為這些外國是來談判的,於是他非常的氣憤,當場發作,拂袖離席,搞得在場官員和使臣都一頭霧水。

種種原因,都使得朱由校無法成為一個好皇帝,但若他不生在皇室,在民間做一個木匠,或許還會名留青史。

但韋寶並不覺得朱由校在明朝皇帝當中墊底。

至少朱由校挺聰明的,聰明的人頂多是不專心,但有事情做,往往也能做好。

朱元璋原名朱重八,後取名朱興宗,,母為陳氏。

朱元璋這一朱姓宗族,出自金陵之句容,家住朱家巷,地屬通德鄉,朱元璋以上幾代人都以農業為生。

朱允炆是明朝第二位皇帝,史又稱其為建文帝。

建文帝下落一直是個迷。

建文帝繼位之後,一改洪武時期的緊張氣氛,在當時的中國大地吹過一陣清風,他重用黃子澄、方孝孺等文人,對當時的政治實行改革,實行惠民政策,重視農桑。

但明惠帝其人由於性格軟弱,也最終在削藩的鬥爭中為人所逼,遂不知去向。對此,也成為後世史學家們猜測爭論的話題。

朱允炆是明太祖朱元璋的嫡次孫,明朝的第二個皇帝。

建文帝因削藩,導致叔父燕王發動“靖難之役”。

建文帝的帝王之旅,四年即告結束,國破人不知所向。

明成祖朱棣是曆史上爭議頗大的一位帝王,他立有不世之功,創造了明初盛世,但他好大喜功,多疑好殺,手上沾滿了鮮血。

是功大於過,還是過大於功,韋寶也說不清楚。

朱棣十一歲就被父親朱元璋封為燕王,並於二十一歲就藩北京,當時元朝的勢力雖然已經被趕到了大草原上,但還具有相當強的軍事實力,並不斷騷擾明朝的北部邊境。

因此京城並不安寧,是作為一個軍事重鎮而存在的。

朱元璋將朱棣分封在北京,就是希望自己的兒子能代替功臣宿將掌握兵權,從而使明朝的政權更加穩固。

可誰知就是這個四皇子,竟利用手中的兵權最終奪取了皇帝的位子,這是當初朱元璋無法預料到了。

朱棣在京期間,在眾多忠臣猛將的指導下,迅速成長為了一位合格的軍事指揮家,並在對元朝的作戰中取得了重大的勝利,自己的軍事實力得到了加強,在洪武末年已經成為北方最強的一鎮諸侯。

朱高熾是成祖朱棣的長子,早在洪武時期,朱高熾就被立為燕王世子,而且由於它的儒雅與仁愛深得皇祖的喜愛。

美中不足的是朱高熾身體肥胖,行動不便,總要兩個內侍攙扶才能行動,而且也總是跌跌撞撞,因此對於一生嗜武的成祖來講,他並不喜歡這個兒子。

靖難之役爆發以後,朱高熾曾與母親徐氏成功地阻擋了李景隆的50萬大軍,保住了京城。

這一戰役對整個靖難都具有極其重要的意義,也是朱高熾在靖難中最耀眼的一筆。

此後由於他身體肥胖,不便隨軍作戰,因此成祖將他留在後方,皇二子朱高煦就走上了前台。

朱高煦與成祖頗有幾分相像,而且作戰勇猛,在武將中威信很高,在戰鬥中他曾多次救成祖與危難之際。

成祖朱棣曾許願說,“你大哥多病,將來皇位必將是你的。”

聽了這話,朱高煦的熱情更加高漲,在整個靖難中立下了非常大的功勞。

靖難成功之後,朱棣登上了皇位,但就立皇太子的問題上又出現了猶豫,朱高熾由於仁愛,儒雅,深得文臣們的擁戴,而且他是太祖皇帝親自為朱棣選擇的燕世子,是皇位的合法繼承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