因為韋爵爺的關係,原本曆史中的柳河之戰肯定是不會再回來了。
但是,曆史兜兜轉轉,似乎又回到了原點。
沒有了柳河之戰,韋爵爺卻在不經意間讓曹文詔這一小股騎兵得到了一定的加強。
曹文詔可以證明關寧鐵騎的戰鬥力一次。
而且這一次的證明機會很不錯,蒙古人,建奴,寶軍,加上大明邊軍,四方麵的人馬都將在一個戰場上作戰,一戰獲勝,便可以名揚天下!
實際上,曹文詔出關是有一定的私心的,感激韋爵爺的知遇之恩,給了他們不少馬匹和銀子,糧草,這是其一。
其二就是曹文詔想在關外證明一下自己的實力!證明大明邊軍也是有能打的軍隊的。
實際上,曹文詔這一路小股人馬,也的確是大明邊軍當中,包括薊州軍,包括遼東軍,精銳中的精銳,說是最精銳的一路人馬也不為過。
關寧軍這個概念其實是不準確的,自廣寧丟失,明朝關外隻剩下了山海關。
孫承宗督師期間,具有了關上,關外的概念,最後以袁崇煥劃分關外信地為始,那時候,才算具有了關—寧這個概念,關寧這個詞第一次被聯用是在天啟六年,
那麼之前王在晉,孫承宗的軍隊,究竟做怎樣一個名字。
實際上在後世,大部分人認為關寧鐵騎是指吳三桂的人馬。
《明季北略》記載吳三桂的部下有精兵四萬,遼民七八萬,皆耐搏戰。
而夷丁突騎數千,尤為雄悍。敵望之輒遁。
《明季北略》對於吳三桂的兵力是不是誇張了且不討論,“夷丁突騎”顯然是少數民族,最大可能是蒙古人。
那麼明朝後期的精銳鐵騎,真的要依賴異族來組建嗎?
但把“關寧鐵騎”視作對明王朝末期關寧軍中精銳騎兵部隊的一個泛指的話,其中大部分還是漢人。
“夷丁突騎”,隻是關寧鐵騎的一部分。
按《頃見新略》說法,“奴步善騰山短戰,馬兵弱。葉赫馬兵最悍,步兵弱。故奴畏北騎,北畏奴步”,建州女真以步兵見長,騎兵實力甚至不如葉赫。
在後來與明作戰中,建州主要使用的還是騎馬步兵戰法。
而明王朝後期雖然騎兵數量不多,質量卻很可觀。
明代馬鎧覆蓋麵積下降,更注重騎兵的機動性。
由於九邊對抗蒙古人的需要,騎兵比例大為上升。相比兩宋和元初常使用的全覆蓋式馬鎧,明代重騎兵基本都是半具裝,而同時具備騎射能力,很多人還裝備了火器。
明代也有覆蓋比例較大的馬鎧,但很少。
在元初,蒙古騎兵也多有使用全覆蓋馬鎧者,但明軍騎兵比起蒙古人又更重視格鬥,擅長騎槍衝鋒。
但入明之後,火器同樣有破陣作用,且明朝的敵人中使用步兵方陣的較少。
從壬辰戰爭的情況來看,使用半覆蓋馬鎧的重騎兵,衝擊日軍這樣質量較低的步兵方陣,穿透力、破壞性依然可觀。
由於蒙古人的馬匹數量優勢,能夠快速聚集優勢兵力犯邊,迫使明軍騎兵必須具備以寡擊眾的能力。
明軍騎兵訓練時重視夾槍衝擊的訓練,《武藝圖譜通誌》載:“柄長十五尺,其法初出馬。右手執轡。左腋挾槍。作新月上天勢。右手執前。左手執後。高擧過額。換執左右手。作左前一刺。換執左右手。作右前一刺。換執左右手。作左後一刺。換執左右手。作右前一刺。換執左右手。作左前一刺。換執左右手。作右後一刺。換執左右手。作左前一刺。換執左右手。作右前一刺。仍作弄槍。右內揮一次。左內揮一次。如是者無定數。”
顯然,集群持槍衝鋒的明軍騎兵,其勢如槍山密林,森森而至,能令偏向於機動作戰,不擅長打硬仗的蒙古人恐懼。
嘉靖十三年,1534年二月,總兵王效以800精騎擊退萬餘蒙古人,類似的戰績在明朝曆史上不勝枚舉。
大將馬芳甚至多次率精騎深入蒙古高原,擊敗蒙人優勢兵力,甚至俺答汗本人。
由此可見,明軍騎兵的決死突擊戰術是很有效的。
而遼東軍、關寧軍中既有大量精銳家丁騎兵,也有享受朝廷財政傾斜的常規騎兵部隊,其騎兵戰鬥力應當是可觀的。
其中雖然有一部分蒙古人,絕大多數還是漢人。
那麼,明軍騎兵對建州作戰表現如何呢?
按《明史·賀世賢傳》:世賢駐靉陽,聞變,疾馳出塞,得首功百五十有四級,進副總兵,鐵嶺被圍,世賢馳援,城已破,邀獲首功百餘級。泰昌元年九月連戰灰山、撫安堡,獲首功二百有奇。
賀世賢數次以小規模的騎兵部隊發起突擊,擊敗後金,史稱“數角鬥有功”,顯然這些戰績是通過近戰格鬥獲得的,且其中一些戰鬥對手很可能是努爾哈赤本人。
賀世賢斬首接近500,而斬首往往少於實際殲敵,殲滅女真人當在千人以上。
雖然建州步兵善戰,但賀世賢的戰法以突襲為主,建州步兵未必能成列對抗。
如鐵嶺之戰,應當是趁建州軍剛剛攻破鐵嶺,突然從背後襲擊,以強悍的衝擊力斬殺敵軍。
由於明軍重騎兵使用半覆蓋馬鎧,負載較輕,反而利於在作戰後快速脫離。
廣渠門之戰時,袁崇煥率領9000名關寧軍精銳騎兵疾馳至京師,以下馬作戰為主的方式打退至少一萬以上的後金兵,則證明關寧軍精銳騎兵的步戰能力也可圈可點。
由此可見,雖然沒有全覆蓋的馬鎧,但“關寧鐵騎”應當是一支類似唐朝重騎兵的部隊,既能騎射,更強於格鬥,其決死衝鋒威力甚大,下馬步戰戰力亦可觀。
在鬆錦大戰後,吳三桂以較少的兵力和資源,仍能堅守寧遠兩年,多次挫敗滿洲的進攻,也顯示出“夷丁突騎”作為關寧鐵騎的餘暉,戰鬥力是可觀的。
不過,明末極為腐敗,政府行政效率低下加上內憂外患,關寧鐵騎在內的精銳騎兵雖然強悍善戰,但實際戰兵數量終究有限。
而軍事化運轉的建州,在步、騎、炮的配置上則全麵均衡。
加上中樞指揮的失誤,明王朝仍然對後金往往戰敗。
但即便如此,李自成攻克北京的時候後金甚至未能拿下寧遠,是吳三桂主動放棄寧遠入駐山海關。
由此而論,雖然“關寧鐵騎”在編織上並不存在,但關寧騎兵確是明末的強兵。
可再強的兵,沒錢,也沒人好好用,又能如何呢?
曹文詔這一路,不管是步軍還是騎兵,都裝備了三眼銃。
步軍幾個人一支,騎兵人手一支。
這在明軍邊軍當中都屬於頂級裝備了。
否則即便是三眼銃,也不會裝備這麼多。
這都是因為韋寶除了錢的緣故。
其他的薊遼邊軍也有三眼銃,養不起,沒有那麼多。
主要是沒有那麼多的火葯。
曹文詔有了銀子,便向薊遼督師府的營造處多花了一些錢,多弄了一些火葯,索性就將附近幾座軍營的友軍的三眼銃都借過來了,因此裝備不錯。
明朝三眼火銃,在當初關寧鐵騎抗倭援朝,硬剛八旗用的就是這個。
衝鋒的時候連開三槍,近身的時候換個握法就是一把狼牙棒,非常牛叉的裝備。
寧錦和廣渠門之戰,滿桂趙率教祖大壽等人至少表現比起其他明朝正規軍強多了,比如後來盧象升孫傳庭楊嗣昌等等。
按照曆史記載,和後金對陣還能不敗的明朝正規軍,也就是袁崇煥時期,洪承疇鬆錦大戰前期算,後期被打崩了。
袁崇煥算是很厲害的角色,如果還是袁崇煥鎮守遼東,皇太極不會再有機會入關。
崇禎二年,皇太極的冒險入關也是皇太極的一次戰略嚐試,如果崇禎不瞎操作,皇太極能平安回去都是天佑了。
所以明軍邊軍是不弱的,也有騎兵,騎兵數量雖然不多,但是也有一小部分精銳,幾千人是能湊出來的。
按照習慣上古代的劃分是1840年之前算古代,之後算近代。
韋寶覺得在華夏古代,綜合實力最強的軍隊無疑是明軍,不但禁軍三大營之一神機營是全火器裝備,就算在之前的常規戰爭中,火器也廣泛的應用到了明軍戰鬥中。
明軍的建製是“銃十,刀牌二十,弓箭三十,槍四十”,從短的手銃到重炮一應俱全,甚至早都不用的戰車都被拉出來,與火器配合,類似於原始步兵車、小坦克,小裝甲車,比如什麼先鋒霹靂車等等。
各類火器、戰車名字太多,《明史.誌六十八.兵四.火器》當中就記載了各種玄妙的武器。
比如天順年間發明了一下發九發的手持小喀秋莎九龍筒、總督軍務翁萬達製造的,現在已經被渥太華公約禁止使用的“三出連珠、百出先鋒、鐵捧雷飛,俱便用。母子火獸、布地雷砲,止可夜劫營。”
這樣碉堡的地雷,還有禦史張鐸進獻的十眼銅砲、四眼鐵槍等等,隻有你想不到,沒有他們不會造的武器。
在戰術上,朱元璋幹兒子沐英在掃平叛軍的過程中發明了類似於百年後織田信長的“三段擊”的戰術。
“英選騎三萬馳救,置火炮勁弩為三行。”《明史.沐英傳》當中有記載。
後來朱棣征漠北的“神機銃居前,馬隊居後”的戰術。
加上後來明軍又朝老外購買了“能洞裂石城,震數十裏。
天啟中,被授予大將軍號,遣官祀之。
牛叉大炮,成立了史上第一支有建製的炮兵。
在步兵上,明朝屬於比較積弱的了,但是前期十個月朱元璋就能把元朝打出北京,說明步兵也差不到哪去。
而且後來的俞家軍,戚家軍也相當威猛。
明朝之所以強大,騎兵是功不可沒的,按說元朝騎兵起家,瘦死的駱駝比馬大,但是不照樣被常遇春徐達藍玉等追著滿世界跑。
後期的關寧鐵騎也照樣把八旗軍打的沒脾氣。
終明朝到崇禎皇帝在煤山自掛東南枝之前,關寧錦防線未被攻破,南下統一也多為關寧錦名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