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937 寶軍騎兵團】(1 / 3)

“叔,建奴都退了,好像都被寶軍騎兵吸引過去了,咱們現在怎麼辦?”曹變蛟問道。

“我怎麼知道怎麼辦?”曹文詔悶悶不樂道,雖然他很想一戰成名,想向蒙古人,向寶軍,向建奴展示他帶的軍隊的戰鬥力。

但曹文詔身為一代名將,也是有總體戰略思維的,知道自己的任務是保護內喀爾喀人這一側翼的安全,自己不能放棄,跑去找建奴打架。

“咱們過去看看吧?大軍原地待命。”曹變蛟問道。

“將領怎麼能脫離大軍?”曹文詔道:“要不然你去看看吧!有什麼狀況,隨時過來告訴我,記住,不要一個人去廝殺。”

“好!”曹變蛟答應一聲,帶著手下幾個親兵策馬而去。

此時莽古爾泰的大軍已經纏上了寶軍騎兵團,並且,中路和兩翼的軍隊都過來圍堵,想要困死寶軍騎兵團。

寶軍臨危不亂,排出整齊的隊列,呈現正方形模樣,外麵是一個大正方形,中間還有一個小正方形,活像是一個回字。

建奴鐵騎的正麵衝鋒,光是弓箭手和長槍就夠一般的騎兵軍團喝一壺了,何況還有數不清的衝刺手段,就是重騎兵的正麵衝鋒也沒有十足把握能成功。

電影電視上那種重騎兵正麵直衝敵方是為了藝術效果,看著爽就行,騎兵的優勢在於高機動,進行襲擾。

騎兵的衝鋒主要還是側麵衝鋒,正麵衝鋒太吃虧了。

先讓敵我正麵纏鬥,騎在進行側麵衝鋒。

騎兵是一支高機動性的流動隊伍,一支精銳的騎兵可以說是敵方頭上懸掛的一柄達摩克利斯之劍,可以讓敵方在製定戰略時始終要考慮到你這支騎兵的存在,而不得不分出兵力來應對你的騎兵。

如果敵方同樣使用一支高機動隊伍來應對,是最優方案。

如果敵方沒有對應的高機動兵力,可能要用幾倍於你騎兵的步兵才能讓你的騎兵失去作用。

敵方如果沒有優秀的騎兵可以捕捉你的騎兵,那你的騎兵完全可以活躍在敵方後勤線上,給他的後勤造成巨大壓力,迫使他不得不在長長的補給線上布置大量兵力保護那脆弱的補給線。

如此,正麵戰場上,麵臨的壓力就大大減小。

起到了極佳的牽製作用。

同時四處出擊,引得風聲鶴唳,草木皆兵,對敵方基層士兵的心理也是一種威脅。

這是戰略上騎兵最大的作用。

戰術層麵上使用騎兵麵對軍陣廝殺時就能了解戰術層麵上騎兵麵臨局麵的棘手。

正麵衝鋒不提結陣的長槍兵,即使是不善於應對騎兵的劍盾兵和大劍兵都可以在敵人的一次衝鋒中讓敵人損失近四分之一的兵力。

如果身為騎將不幸身陷步兵海中脫身無術,那這支騎兵就已經覆滅了。

而他們可能也有同等損失,可是一名重騎兵和一個廉價步兵比較,誰虧?

總之,騎兵在大軍對陣的戰場上,永遠無法出現在正麵戰場,影視作品中人馬俱甲,成百上千的鐵罐頭攜著滾滾煙塵撕碎步兵防線的場景在戰爭史上幾乎沒有。

戰術上的騎兵怎麼打?等到雙方步兵線已經貼在一起,鏖戰多時,人疲刀鈍,找到空當,甩開或者擊潰敵方騎兵,再迂回繞後,從側麵插入,不惜代價撕碎敵方步兵的陣列線,協助步兵在敵方陣線上擊穿一個大洞,等到敵方步兵抵抗意誌漸漸瓦解之時來回穿插分割,或者去嚐試阻截或者牽製敵方的支援部隊。

如果敵方全盤崩潰,這時才是騎兵縱橫之時,不必在講究太多時機什麼的,瘋狂追殺擴大戰果就對了。

17世紀歐洲主要國家的騎兵和步兵比例經常達到1:2甚至1:1甚至幹脆就是騎兵為主,這是歐洲史上騎兵比例最大的時期,幾乎所有野戰都要靠騎兵的衝擊行動來奠定戰局。

無論是著名的羅克魯瓦1643還是不著名的迪訥1658。

至於世界範圍的比較,重騎兵與輕騎兵常常執行不同的任務,所以不能一概而論。

韋寶喜歡把所有以衝鋒陷陣為主要職能的騎兵叫做重騎兵,所有偵查、騷擾、警戒、巡邏等輔助功能的叫做輕騎兵。

綜合來看,17世紀重騎兵素質排世界第一的當屬該世紀後期路易十四的法國騎兵。

雖然已經放棄了甲胄,雖然法國馬匹質量在西方不算好,但他們的紀律、訓練、戰術、集體榮譽感都是最好的,他們表現出了與步兵配合時非常好的控製力。

關鍵時刻橫掃戰場時目空一切的氣勢,以及法國貴族階層令人難以置信的平均武藝水平。

東歐的波蘭騎兵雖然名氣大,從大洪水時代和1683時代的表現看,明顯不如法國騎兵專業,舊騎士式的缺陷很多。

最著名的翼騎兵有盲目衝鋒然後被克裏木韃靼騎兵伏擊包圍的例子,有衝鋒中彼此脫節然後被瑞典步騎兵吃掉的例子,有承受了土耳其西帕希騎兵的狂野進攻後幾乎集體潰散的例子。

參考1683到1699的整個戰爭,可以清晰的看到,在麵對土耳其人時,神羅帝國的騎兵包括從意大利雇傭來的胸甲騎兵在執行重騎兵任務時都比波蘭騎兵表現的好。

神羅的騎兵是不可與法國同日而語的,所以法國第一應該沒有爭議。

歐洲以外基本不考慮堪稱一流的重騎兵。

路易十四的法國重騎兵,不穿盔甲、經常步行作戰,該時期攻城戰太多,並且還在歐洲公認是第一的重騎兵,確實也做出了許多相當不俗的戰績,很多表現就像三個火槍手小說裏一樣豪勇,無論是野戰時騎兵衝擊還是攻城時帶頭爬牆,在歐洲都是傳說級的。

滿洲鐵騎在東亞大陸的戰爭中異常剛猛,比如這種記載“上年,我軍專恃炮手。當兵衝突,未及再藏而賊騎已入陣中矣。賊之甲胄極其堅致,除非強弓,必不能貫穿於百步之外,若至薄近,勢不可遏”。

這種程度放在西方世界也可一戰,但僅僅這樣就在西方論優秀卻是不可能的。

波蘭和土耳其的騎兵在麵對純火槍手時都是這樣做的,瑞典和英國也同樣,這些國家的騎兵普遍都可以做到“未及再藏而賊騎已入陣中矣。若至薄近,勢不可遏”。

若是沒長矛兵或工事的保護,火槍手本就無法麵對17世紀騎兵的直接衝擊。

考慮到西方的馬匹更高大健壯,歐洲人在指揮體係和紀律養成方麵更為科學有效,並且東亞騎兵在近距離作戰時連手槍都沒有,西方騎兵中堪稱優秀者隻可能做的比滿洲人更好得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