努爾哈赤親自領軍,七千多八旗鐵騎士氣大振。
努爾哈赤的攻擊方向放在了曹文詔這一路,並沒有選擇三線出擊。
曹文詔看到鋪天蓋地向本方軍陣衝來的建奴鐵騎,不由的殺氣大漲,抽出馬刀,大聲道:“給我殺!”
明軍邊軍一手三眼銃,一手馬刀向建奴鐵騎反衝鋒過去。
明軍邊軍沒有寶軍的紀律,也沒有寶軍那麼多結陣,隻會衝鋒。
兩邊都是很強勢的衝鋒,就像兩隻大鐵錘對撞在一起。
天崩地裂,火星四濺,然後是全軍覆沒。
自然是以曹文詔所部的全軍覆沒而告終,倘若不是卓特木爾看見曹文詔的人死的差不多了,及時的帶著五千大軍掩殺過來,曹文詔和十來名親信也得死掉,那就成了真正的全軍覆沒了。
曹文詔很生氣,他覺得他的軍馬是能抵擋住建奴鐵騎一次衝擊的,他給自己設定的目標也並不遠,就是抵擋住建奴的一次進攻就可以了。
“曹將軍,你們的人馬真能打!如果隻有兩三千八旗兵,肯定被你們擋住了,你們以一己之力抵擋二十倍之敵,實在讓人佩服。”卓特木爾在殺退了建奴,救出曹文詔之後,由衷道。
曹文詔冷冷道:“敗了就是敗了,和人多人少沒有多大關係!我的人,不如寶軍。”
這一點,其實卓特木爾是站在曹文詔這邊的,因為曹文詔的兵馬和蒙古的人的騎兵幾乎一模一樣,甚至比蒙古騎兵要厲害一些!
這都已經很讓卓特木爾佩服了,另外曹文詔的大明邊軍與他們蒙古騎兵,兩者與寶軍的構成是完全不一樣的,不管是著裝還是訓練軍隊的方法都完全不一樣。
對於曹文詔的大明邊軍,卓特木爾更加有同理心。
曹文詔能擋住建奴鐵騎,卓特木爾認為,他的人馬強化一下軍紀,將來也有可能以幾百人擋住建奴鐵騎幾千人的衝殺。
擋住和打敗是兩碼事。
見曹文詔悶悶不樂,卓特木爾也沒有再說什麼,不知道曹文詔是為了損失幾百兵馬傷心,還是為了沒有擋住八旗鐵騎的攻勢而不高興。
反正卓特木爾覺得有點好笑,覺得曹文詔這樣的人,真是天下少見,太心高氣傲了一點吧?
被打退之後,這一戰,努爾哈赤並沒有損失多少兵馬,卻也失去了再戰的心思了。
所剩六千多人,再想打散蒙古斷後的兵馬,追擊內喀爾喀部眾,比較困難了,因為對方的氣勢已經上來了,而本方氣勢有所下降。
很多時候,有援軍最大的作用就在這裏,不用多少人,不用給予決定性的幫助,稍微讓戰爭的天平傾斜一點,讓低落的士氣得以提升,就是最大的貢獻了。
寶軍騎兵團和曹文詔所部的及時救援,起到的就是這個作用。
當內喀爾喀部眾整體向喜峰口方向轉移的時候,這個消息傳來,對於整個大明來說,都是一件大喜事。
多少年了,明軍從來沒有經曆這樣的大勝仗,大明朝廷也很久沒有這麼大的喜事了。
得到消息的魏忠賢沒有絲毫遲疑,沒有封鎖消息,第一時間將喜訊告訴了天啟皇帝朱由校。
朱由校非常高興,簡直比任何事都高興,當即表示要大肆慶祝,要親自去遼東,為韋爵爺娶小妾證婚。
《明鹿鼎記》的韋寶與天啟皇帝的關係,與老金的《鹿鼎記》中的韋小寶與皇帝的關係是不同的。
韋寶與天啟皇帝朱由校並沒有多少感情,相處時日很短,朱由校將韋寶當成好朋友,當成兄長一樣,甚至是老師一樣,值得崇拜的人物看待。
但韋寶對朱由校並沒有多少感覺,甚至難得想到皇帝。
在老金書中的原文中有寫道,韋小寶打算自己安安靜靜在皇宮待著,可是康熙卻不肯就此作罷。
到處貼榜文,說韋小寶殺害了陳近南,讓天下人都認為韋小寶欺師滅祖,而處於皇宮深處的韋小寶渾然不知。
直到茅十八刺殺韋小寶,被康熙派來的便衣捉拿住,韋小寶才知道真相。
讓韋小寶擔上欺師滅祖這種烏龜王八蛋的罪名,韋小寶是心中極苦。
韋小寶雖出生妓院,十足的市井之人,可是韋小寶最喜歡聽評書,那些英雄俠客的事跡深深的影響著韋小寶的三觀。
因此,一個十足的無賴卻比其他看似外邊華麗的人更珍視義氣二字。
所以,韋小寶對陳近南講義氣,對康熙也講義氣。當茂十八大罵他忘恩負義,欺師滅祖時,韋小寶竟然急著要哭。
對於一個慣於厚顏無恥的人,隻有觸及心靈才會有這樣的反應。康熙不但要小寶監斬茅十八時,韋小寶內心極其痛苦。
電影《使徒行者》裏麵有句話:做兄弟在心中,你感受不到,我說一萬遍也沒用。
韋小寶常常掛在嘴邊的一句話是:義氣,做人要講義氣。他對小玄子講義氣,他對陳近南講義氣。
第一次,因為義氣,韋小寶拚死擒住鼇拜,救了小玄子一命;
第二次,因為義氣,韋小寶與喇嘛鬥智鬥勇,救了小玄子父皇一命;
第三次,因為義氣,韋小寶向小玄子袒露假太後事情,救了小玄子母後一命;
最後,當神拳無敵歸辛樹要殺害小玄子事,又是小寶擋在前麵,救了小玄子一命。
韋小寶其實命很苦,被海公公下毒去假太後那裏偷四十二章經。
小玄子為鼇拜所壓迫,作為朋友,因為講義氣,小寶主動為小玄子排憂解難,每次都是小玄子有難處,再向小寶訴苦。
君可見哪一次,韋小寶向小玄子訴苦?小玄子讓小寶去處理鼇拜,王公大臣都怕鼇拜,那小玄子有沒有想過小寶去也很危險,如果不是小寶機靈,早就身首異處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