再窮不能窮教育,再苦不能苦孩子。十年樹木百年樹人。
這些道理,陳昱那是懂的。他當然知道教育的重要性。
他道:“班先生。你不,我還真不知道這些事情。如此來,咱們現在的讀書人不僅越來越少,在大越舉辦的科舉中,成績如此不好,必然會影響到大家的讀書熱情。咋嫩這裏貿易發達、糧食高產,又會影響到大家的讀書積極性。這就陷入了惡性循環。久而久之,咱們機會陷入無人可用的境地呀。”
班泰回答道:“是呀。大人。大越北部,本就是大明主動撤湍區域。宣化府、太原府等地,還趕不上咱們這邊呢。起碼咱們這裏人口要多一些,商業還發達。他們那裏地盤大,人員少,連基本吃飯都成問題。原先不軌咱們管的時候,就不怎麼樣。如今大越北部都歸咱們管理。那麼下次科舉,成績可想而知。”
陳昱聽了,道:“我明白了。班先生的意思是,借著這次為大越調糧的機會,向大越提出,讓他們在科舉時,對咱們一視同仁。咱們這邊再想方設法提高讀書饒學識水平。這樣下一次科舉,咱們的成績就能好一些。”
班泰搖了搖頭道:“侯爺。這個可不是一朝一夕,一年兩年就能扭轉過來的。即便是咱們全力以赴抓好科舉這項工作,大越那邊公平對待咱們這邊的讀書人,成績提高也很費勁。因為這種學習的氛圍形成,可不是到就能做到的。”
陳昱詢問道:“班大人。那依你之見,應該如何辦呢?”
班泰建議道:“我們可以建議大越朝廷。將大越分成兩部分考生,分別排榜。咱們大越北部單獨一個榜,而大越南部單獨一個榜。各排各的榜,各取各的進士。這樣就能彌補咱們北部地區的讀書人水平不如南部的劣勢。”
班泰的這個建議,讓陳昱想起了大明建國初期的南北榜案。
由於洪武三十年二月的會試,錄取的五十一人皆為南方人,北方一人未上榜,北方舉人聯名上書,朱元璋震怒,開始徹查,處理了一些官員,最後又親自策問,於六月廷試,錄取六十一人全部為北方人。
後期逐步演變為分南北取士。再往後又增加了一個中卷,定會試南、北、中三卷,劃定了每種卷子適用的省份。
在陳昱看來,這種取士的辦法,在政治上是有利的,但是單純從考試來講,卻是不公平的。
另外還有一個最大的弊端,那就是容易形成黨爭。明朝後期的黨爭,分榜是其溫床之一。
但是,此時陳昱已經不能考慮這麼多了,他隻能是讓大越朝廷南北分榜,這樣才能提高大越北部各州府讀書人上榜的機會,為北部州府輸送人才。
陳昱道:“班先生。你的這個提議非常好,也非常重要。我同意這個辦法。那既然要分成南北榜。那麼比例應該如何定呢?”
班泰道:“咱們北麵領土遼闊,我覺得南北各占一半比較好。”
陳昱回道:“那就先按此比例建議,如果不同意,咱們可以讓一步,四六分。咱們占四,他們占六。咱們也不吃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