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明如此大規模地調兵遣將,自然瞞不過大越這邊。
朝中針對此事,進行了一番研究。大臣們的意見並不同意。一派以關阿等人為主,屬於典型的主戰派,認為這是收複失地的大好時機。尤其是丁禮,認為可以趁機拿下陸那縣交易場所這個聚寶盆。
第二派則是以陳元扞等人為首,他們認為大明要收複思明府,根本不需要出動二十多萬軍隊。顯然對方的目標絕不僅僅是思明府,很有可能還包括大越。因此不但不能趁火打劫,而且還得出兵幫助陳昱。否則陳昱頂不住大明的進攻,戰敗後,大明的下一個目標定然是大越。這就是唇亡齒寒的道理。他們屬於典型的支援派。
而第三派則是以阮熾等人為主,他們覺得大明和陳昱部,那是典型的狗咬狗,大越隻需觀望即可。無論是大明打敗了陳昱,還是陳昱打敗了大明,獲勝方都是實力大損。到那時,大越再出兵,收複大越北部各府。
陳元扞從大局出發,認為支援陳昱,就是為了大越。再加上黎玉呂的書信,更加堅定了陳元扞最初的想法。所以他力主支援陳昱。
黎元龍看著各抒己見的群臣,也有些拿不定注意了。大家已經研究了整整兩了,可是依舊沒有一個同意的思想。
他突然看到了黎銀。作為魚竿組織的首領,他對於大明、陳昱部的情報,掌握得最多,對局勢的判斷也應該是最有發言權的。但是黎銀這兩確實沒有發表自己的觀點。
黎元龍就問道:“黎大人。你對此事是怎麼看的。”
黎銀自從接到大明大舉進攻思明府的消息後,除了及時向皇帝和朝廷彙報後,也對此事進行了一番思考。
他覺得從利益角度,這個時候無疑是進攻陳昱部的最好時機,因為陳昱要應對二十多萬的明軍,分身乏術。對於大越在背後的刀子,自然是無法應對。大越收回一些失地,他也隻能是眼睜睜地看著,而且無能為力。
但是從國家的長遠來看,還是得出兵增援陳昱。最好是在思明府擋住明軍的進攻,這樣大越境內就不會遭受戰火,無論是百姓,還是官府,都是受益者。即使大明攻破了思明府,那麼諒山一線必然是最後阻擊大明軍隊最後的防線了。因為諒山城失守,大明軍隊麵前就是一馬平川,到那時,別是諒江府、鎮蠻府等地了。就是清化府這邊也是岌岌可危。越往南,領土越窄,戰略空間也就越。結果可想而知。
因此,黎銀內心是矛盾的,不知道應該如何取舍。
黎元龍既然問到了自己的頭上。他就如實將自己的想法,以及自己的內心矛盾如實向皇帝做了彙報。
實話實,有時候是最明智的選擇。
其實,黎銀的內心矛盾,何嚐不是黎元龍所想呢。
陳元扞趁機道:“皇上。咱們與陳昱之間的矛盾,白了還是咱們內部的矛盾。有什麼話,咱們可以與陳昱關起門來。但是大明卻是咱們的敵人呀。當年可是大明占領了交趾。要不是先皇起兵,我們現在還生活在大明的鐵蹄之下,百姓過著水深火熱的生活呀。陳昱雖然現在擁兵自重,咱們被迫讓他管理大越北部各州府。但是陳昱管理得非常好,不僅幫助咱們解決了百姓斷糧的問題,而且對於前期約定的田賦等,人家可是不折不扣地執行著,絲毫沒有拒絕呀。所以臣以為,咱們應該以國家利益為重。出兵增援陳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