待雨勢一過,江麵的水位下降了許多,溝通南北的航運又恢複了。
陳昱等人又踏上了北上京城的征程。
進入河南境內後,尤其是進入京城的路上,乞討者逐漸增多。
一打聽,原來是黃河也發生了洪災。
非常凶猛的黃河水,淹沒了很多州府的農田,一些百姓不得不背井離鄉,出門乞討。
而京城無疑是其最佳的去處。
在北方,沒有江南那麼富庶。蘇州、揚州等地,富甲下。而北方無疑最富裕的就是京城了。
剛開始,陳昱還命人給這些向自己乞討的人一些吃的。其他人一見陳昱這些人給乞討者食物,紛紛過來乞討。
僧多粥少,陳昱等饒食物,可以是杯水車薪,根本無法滿足眾多的乞討者。
所以沒有辦法,陳昱也隻能是遺憾地告別這些圍得裏三層外三層的災民,繼續趕路。
誠陽子看著悶悶不樂的陳昱,安慰道:“侯爺。黃河幾乎每年都有災難。隻是大之別。看這情形,今年又是大災之年呀。朝廷都無力賑災,就憑咱們這點糧食,隻是杯水車薪,起不了多大作用的。所以,侯爺也不用過於憂慮。”
譚穆春也道:“是呀。侯爺。黃河泛濫,出現洪災,各州府就會逐級上報朝廷。朝廷就會開倉賑災。本來糧食就少。一些官吏趁機中飽私囊,層層扒皮,到了災民手中的就所剩不多了。常常出現吃觀音土脹死、易子而食等慘絕人寰的事情。如果上層知道了這個事情,就會派欽差大臣前來視察,揪出來一些貪官汙吏,予以正法。也算是還給了百姓一個公道。可是百姓人都死了,這隻能是一種安慰罷了。如此周而複始,不斷重現。”
陳昱感歎道:“現在看,黃河的水災要比長江多很多,這裏麵除了有災之外,更多的是人禍。皇上知不知道,不好。朝廷中的那些大臣對此應該是知曉的。即便是個別官員有此心,也是無法做到清除貪官汙吏,治理好黃河的。”
道理十分簡單。官官相護。這些官員,因為同鄉關係、同年關係、師出同門、上下級關係等,形成了錯綜複雜的關係網。
即便是沒有這些關係,大家也奉行事不關己高高掛起,與人方便自己方便等原則,自然是睜一隻眼閉一隻眼。
即便是有個別為民除害的官員,也會被整個官場視為另類。排擠、擠兌、陷害等,也會令其招架不住的。
畢竟曆朝曆代,貪官汙吏如黃河之沙,而清官則是鳳毛麟角。
所以,事情大家都知道,可是也沒人去解決。皇上對此還非常上心,可惜下邊的人是一級蒙騙一級,一直就這麼蒙騙到皇上這裏。
皇上居住在皇宮之中,自然對於下邊的實際情況並不了解,隻能從奏折、身旁大臣那裏了解情況。英明一點的,還能懲處一下下邊的人。
陳昱也知道,這件事非常棘手,也非常難辦。
由於在湖廣耽誤了幾日,他也隻能是加速行進,早日進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