戊子之變結束後的第二,也就是大明紹武四年正月初三,內閣用皇帝的名義昭告下,因為身體原因,皇帝暫時將國是交予馬士英處理,同時提升馬士英為太師、下兵馬大元帥、輔政大臣、總攬軍國重是!
馬铖看到這封明發詔書歎了口氣,看來馬士英還是顧慮很多,沒有將攝政寫上。其實這並不是馬士英不想當這個攝政,因為馬士英與馬铖的立場不同。
馬铖現在巴不得自己老子稱帝,然後將自己立為太子。可馬士英要麵對全下的所有讀書人,他所承受的壓力遠比馬铖來的大,所以攝政這個虛名不要也罷,現在總攬軍國重是,這地位已經不比攝政差多少了。
同時與聖旨下發的還有馬铖兄弟三人的任命公文,馬铖升為鎮國魏國公,其他官職沒變。大哥馬鑾封為秦國公,工部尚書。老三馬錫封為齊國公,兵部侍郎兼南直隸總督。三兄弟現在都是高官顯貴,一時間風頭無二。
老大老三怎麼想的馬铖不知道,但是他現在心中卻完全高興不起來。自己忙活了這麼半,隻是將侯爵變成了公爵,其他實在的權利一點沒有,所以馬铖在看到聖旨的第一時間,就準備要去找馬士英理論。
可是馬铖的衝動卻被王顯勸阻了,道理很簡單,以前你馬铖已經位極人臣了,皇帝已經將江南幾省的軍事交給你,你還想幹什麼?以前你可以哭鬧,但現在是馬士英當家做主,你還能反對你自己的父親嗎?
馬铖聽王顯完長歎口氣,兒子這個身份確實是一個製約。明代講究孝道,馬铖你再怎麼混賬、對皇帝再怎麼不忠,都可以找到理由解釋,但唯一對馬士英是無解的。如果馬铖現在拿出對待皇帝那種手段逼迫馬士英,那不要馬铖手下的文人,就連那些心腹武將也會離他而去。想到這馬铖歎了口氣,既然如此那自己就認命吧。
馬铖可以不要官職權利,但不能不為自己手下爭取官職,馬铖將這次政變的有功之臣一共一百二十六位,上了一份功臣名錄,同時將自己已經決定的內城提督、皇城指揮使等人選報了上去,希望內閣答應。然後馬铖開始準備離京,因為他今年準備在開春後對福建、兩廣用兵,爭取在兩到三年之內徹底解決南方那幾個朝廷。
可讓馬铖失望的是,自己報上去的名單久久沒有回信,馬铖最後等的不耐煩了,直接去內閣找馬士英。但讓馬铖沒想到的是馬士英竟然不見他,隻是讓書吏告訴他,回家靜等消息即可。
馬铖沒辦法隻好回家等候消息,這一等就是一個月,到了二月初五,內閣的公文才姍姍來遲。馬铖打開一看,他報上去的一百二十六位功臣都封賞了,隻是數字變了,從一百二十六位變成了一百八十九位。
馬铖看了看名單,多出來的都是一些官二代,這也沒什麼,這幫家夥借著老子的威望當個官,拿一份空餉,馬铖也能接受,可是最為重
要的內城提督與皇城指揮使卻換了人。
內城提督馬铖原本安排自己的大舅哥顧長衛擔任,畢竟顧長衛以前是自己的長隨,在加上這幾年的曆練,擔任一個內城提督綽綽有餘。皇城指揮使則是安鎮南,這也是馬铖屬意的武將。
可是在這份公文上,內城提督卻變成了張國柱,皇城指揮使變成了張坤元。
張坤元是誰馬铖不知道,但是張國柱不是自己的前線大將嗎?怎麼調回來當內城提督了?
馬铖看完公文怒火上拱,換上官服就去內閣要見自己的老子馬士英。這次馬铖來倒沒遇到什麼阻力,馬士英很快就在內閣的會客廳見了馬铖。
權利果然是一個男人的春*藥,馬士英一個月沒見,精神煥發神采奕奕,完全不像一個月前那樣。馬铖也沒行禮,進屋大屁*股往椅子上一坐,然後問道:“爹,我上報的內城提督人選為何改成張國柱了?前線離不了他啊!”
馬士英瞪了馬铖一眼,然後道:“這裏內閣,稱呼老夫官職!”
看到馬士英這樣,馬铖才沒辦法道:“馬太師,到底為什麼將張國柱調回來?”
“內城提督責任重大,負責拱衛京師,需要挑選老成持重之人,張國柱從山西就跟著老夫,資曆能力都夠,自然調他回來擔任要職!”
“那前線怎麼辦?”
“兵部已經另下公文,調馬寶去浙江前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