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百七十五章 掙什麼錢(1 / 3)

為什麼把寶押在自己不熟悉的事情上?為什麼把前途賭在以難以理解的工作中?

所有騙子的基礎是信息不對稱,利用你不了解的東西占你的便宜。

有這樣一個段子,燕子與冬子都聽過。在容城流行一句話:買的沒有賣的精。因為賣貨的,對這一行是專業的,而買的人,大多業餘。

先介紹段子的背景。在一個茶葉鋪,一句茶客來買茶。懂茶的人都知道,喝綠茶,最好的是明前茶。所謂明前茶,就是指清明前從茶樹上采摘下來的新茶。一般來,當年的茶,比去年陳茶,價格上有五到十倍的差異。懂行的人,都買新茶,從不買陳茶。哪怕你這陳茶是西湖龍井,口感也難以趕上本地人種的土茶,隻要它是清明前剛發出來的芽子,清新爽嫩,這就跟吃蔬菜水果,一定要新鮮一樣。

二三十年前,有個湖北人發現了一種茶葉的保鮮方式,那就是冰箱保存,在5度的環境裏,茶葉可以在幾個月內保持著自己的新鮮度。這談不上什麼發明,隻是發現,就跟蔬菜保鮮差不多。當然,要密封,進入保鮮室,就行。

所以,春過後,到了夏買春茶,也是買得到的,但一定是從冰櫃冰箱裏取出來的。懂茶的行家,隻買散裝茶葉,從冰櫃裏取出來那種,還得要親自嚐一下,才決定。

對於不懂茶的人來,茶店老板忽悠你,用一大堆專業名詞。比如有人,你看這是芽茶,泡上後,杯子裏的茶芽根根直立,這是頂好的毛尖吧?

還有人,你看這湯色,金黃清澈,聞起來是不是有種板栗香味?要知道,六安瓜片就是與板栗樹混種在一起的,所以有這個香味,這可是當年慈禧太後最喜歡的茶葉。

但是,懂行的人不這麼看。因為,去年的老毛尖,也可以根根直立。而所謂的板栗香,隻是炒茶時加了香料不同而已。要知道,板栗樹在自然生長的條件下,是沒有香味的。它的香也是炒製過程中,才會有的。怎麼可以通過自然生長的方式,傳給附近的茶樹呢?

不信的話,你去聞大部分綠茶,幾乎都是板栗香。但是,有幾個茶園,栽過板栗樹呢?

過了年的陳茶被包裝在很好看的盒子裏,不懂行的人,買來送禮,好像很高檔的樣子,這種茶還賣得特別貴。其實,進價很便宜。

而最好的茶,是裸賣的,完全沒包裝,放在冰櫃裏,等你嚐後再買。

要板栗,湖北的黃岡,尤其是大別山區,確實是板栗栽種普遍。這裏有個英山縣,倒產出很好的綠茶。當然,山的那一邊,就是安徽六安地區,盛產那著名的六安瓜片。

有懂行的人知道,買六安瓜片可能性非常。因為它太名貴,自己也買不起。但喝到正宗英山的明前綠茶,尤其是那種芽茶,是相當不錯的。

這,來的就是一個懂茶的行家。他到茶行,先品嚐了英山剛出來的明前芽茶,感覺口感不錯。於是就問老板:這茶多少錢一斤?老板回答00一斤。茶客到:那就來一斤,你別跟我差稱,要足量,好不好?老板一愣:那就00一斤。茶客到:我要很幹的那種,不要含水量高的,一捏就碎的那種最幹。老板明白,碰到行家了。

老板筆到:“按你的要求,那就要400一斤”。

“好吧,來一斤吧,你可別跟我調包。”

老板實在忍不了了:“500一斤,就這個價。”

可見,一個人要想不被騙,必須懂行。

其名的香港首富李老板曾經過,他不掙自己不熟悉的行當的錢。為什麼?因為不熟悉,就容易受騙。

但是,今,大家好像並不在意自己是否熟悉這個行當,就義無反顧地投入精力與金錢,這是為什麼呢?

是因為,好些個原因,與今我們的發展迅速與階段相關。

首先,我們這個社會新事物太多,許多行當,你根本不熟悉。比如年紀大的人,積累一生的生活與知識經驗,卻根本不知道電腦該怎麼操作。一個早期讀大學的老知識分子,完全不知道網絡世界的運行規律。

今的知識突然海量般地呈現,你所熟悉的,隻是社會中極少的一部分。不是,我們知識產生的量突然膨脹了,而是知道傳播與呈現的方式,更大量,更便捷。隻要上網,你根本不需要圖書館。

到了知識海量傳播的階段,你就明白,幾千年前,其名的莊子那句話的意思了:吾生也有涯,而知也無涯,以有涯隨無涯,殆矣!

想獲得全部的知識,那是不可能的。有這個心,都是危險的。

所以,騙子就利用這個知識的差異,欺騙你。就像那個買茶葉的顧客。如果他不是真正的行家,隻知道其中一個竅門,他還是會受騙。

在今,我們一個人有知識,隻能他在某個行業有知識。因為,想成為學貫中西的人,成為所謂的全知全能的大師,在今,是不可能的。

第二個原因,是榜樣的力量。榜樣的力量是無窮的。前期有些人掙了大錢,並不是他們有多少知識。隻要細心統計一下,身邊那些早期發財的人,他們各種經曆各種條件都有。他們共同的特點是:膽子大。

敢於嚐試自己不懂的領域,不管懂不懂,先幹起來再。比如一個灰工,嚐試著當包工頭。修房子的,卻承包煤礦。而最出名的試探者,莫過於另一個姓李的高手了。他以兩千元起家,先開一個照相館,連燈具都是自己焊的。後來,跟人學做寶麗板,也賺了些錢。最後,他決定做汽車。剛做汽車時,他也不懂,知識停留在仿佛一個笑話的階段。“汽車嘛,不就是四個輪子加一個蓋子嘛。”

他居然成功了!

有人不知道,他的成功,不僅僅在於他的膽大。而在於他的學習實踐的精神。他曾經買過二十幾種名車,把它們全部拆解了,自己研究,成為這方麵的行家。他可不是傻大膽,他是底下最精明的人之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