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二百六十二章 最大的事(1 / 3)

“鹵鴨子味道怎麼樣?”冬子從廚房出來打招呼g。

“你做的,有啥話,放心。”堂兄這回答,馬上讓燕子聽出了另外的意思。

“你莫不是還沒吃過吧?上午給你的,中午不嚐下?”

“舍不得,這麼好的東西,放在冰箱。你不是過嘛,拜見別人家長,要送的。”

燕子笑話他那沒出息的樣:“又不是什麼貴的東西,莫搞得那緊張。”

堂兄心裏想,你們飽漢子不知餓漢子肌,我都單身這麼多年了,盼媳婦盼得都沒希望了,上掉下個林妹妹,我還不得抓耳撓腮。但飯可以亂吃,話卻不能亂。整理一下思路,回話到:“畢竟,我得讓人家曉得,咱們養鴨子的,最終產品是什麼樣對吧?這也算公司的勞動成果,對吧?”

其實,大家都知道,勞動成果有一個最簡單的衡量方式,那就是錢的數量。

晚餐先誇了一下冬子的手藝,然後就開始,今年村裏的變化。

“你們是一年沒回村了,不曉得,就今年,村裏新娶了五個新媳婦過來,這不,春節期間,又有兩家要辦喜事了,那是娶媳婦的,嫁姑娘的,另算。”

今,冬子也喝點酒,因為明他才回容城,就慢慢聽堂兄這些村裏的事。冬子沒有農村生活的經驗,聽著堂兄的法,都很新鮮。

在比較偏遠的農村,這些年,越來越空心化了。老實在家種地的,過去是99861部隊。99是指老人,8是指婦女,61是指孩子。但種田確實不掙錢,打工出去的人越來越多,剛開始是男人出去,後來婦女也出去了。比如在農村,一個婦女一年種田最多能掙淨收入一萬元,那還是非常能幹非常能吃苦的女人。但是,她如果在城裏,哪怕幹最低端的洗盤子的工作,也能夠掙三千塊一個月,一年下來,收入是農村的三倍以上,況且,還沒那麼辛苦。

孩子也跟著到城裏讀書去了。現在村裏連學都沒了,是幾個村合辦一個學,還隻辦到4年級,五六年級都隻能到鎮上讀書。

教育水平差不用,就是機會與見識,也比城裏差好大一截。

“你就燕子吧,從在城裏讀書,比我們鄉下同時讀書的姑娘,不好多少倍?她要不在城裏讀,哪裏認識你冬子這樣好的人?”

燕子一邊笑罵他酒話,一邊給他倒酒,這話倒是實話,並不難聽。

村裏的姑娘們,大多數讀過初中,除個別成績非常好的人讀高中考大學去了,大部分,都是出去打工。到大廠打工或者到大城市生活,認識的,也都是打工的人,所以,結婚時,對象也差不多,一生也是辛苦命。最要命的一點,她們恐怕這一生,再也不會回到農村生活了。

“所以,今的農村,種田的,基本上都隻剩下99部隊了。”

其實,有個別農村老人留守在農村,是很艱難的。他講了一個故事,鄰村有一家農民,子女雖然多,但都在外麵打工,一年最多回來一次。有時候,有的子女一年都不回來,因為打工太遠,春運太緊張,尤其是那年工作不順利,想節約點路費,就不回來了。

子女們走了,留下十幾畝田,由兩個老人種。老人原來身體好時,勉強做得下來。但今年五月份,農忙的時候,老人家下田,把腳劃傷了,買來的秧苗,沒人把它們插進田裏,眼看一年的收成泡湯,買秧苗的錢白白丟了,自己坐在男坎邊,哭了起來。最後村裏有好心人,把他的秧苗買走了,算是挽回一點損失。

還有一個老人,老伴死了後,子女也是出去打工了。自己在家裏搬柴時摔斷了腿,爬不起來,餓了三,爬在地上,剛開始有力氣叫時,硬是沒有人從他家附近經過。後來,連叫的力氣都沒有了。

幸虧有一個收電費的上他家門看電表,才發現老人快不行了。趕緊找醫生,找村裏幹部幫忙,這才把老人救活過來。

其實這樣的事情很多,遠的不,就這個村,今年,過去了兩個老人。實話,原來村裏辦喪事還是很熱鬧的。結果這兩個老人走了,除了自家的女子與親戚過來,村裏來的,全是老人,甚至連八漢都找不齊。

所謂八漢,其實就是找八個抬棺材的青壯年男人,那是亡者最後的榮耀,是所有生者對逝者的尊敬。

“向家祠堂,你們曉得不?今年落成的,我去了的,你們在容城沒回來。”

燕子爸回應到:“不是了好幾年嘛,今年落成了?我還沒去看過呢。”

其實,這個祠堂,就是本村的。本村兩大姓,第一大姓是姓於,第二大姓是姓向。在農村千百年的交往互動中,總是大姓因為勞力及人數的原因,占有優勢。當然,向家雖然人少,但也出了幾個有錢人,所以,總想抬頭驕傲一下,決定修一個祠堂。

結果,是捐錢的人多,落成那,來的人少,請的鑼鼓隊與戲班子,倒比觀眾的人多。村裏原來的戶籍人口一兩千人,到現在,隻剩下一百多人住在這裏了。更何況,有些老人腿腳不便不能去,有些姓於的並不太想去。結果,隻去了幾十個人。

原來向家人準備了五口大灶,在露做菜,宴請來的人。結果,隻開了兩個大鍋,其中一口,還是請外來的鑼鼓隊與戲班子的人吃的。

“不是沒錢,而是沒人,你,這地方,祖輩在這裏落戶幾百年了,為啥今,都不愛了呢?”

冬子覺得,他有新的想法。“估計不是不愛,是沒辦法。畢竟,現在是工商業社會,農業社會的生存方式,越來越弱了。”

“果然是高手,你這一,我明白了,來,冬子,當哥的敬你一杯。”他先幹為敬後,又回頭對燕子到:“燕子呢,你找了個好姑爺呢。”

燕子沒搭理他,自己把魚湯盆端到廚房,加了些湯過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