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二百九十章 悄悄回報(1 / 3)

蔣與樊,尋找的一套二手房,經過武傑的砍價,用二十六萬的全款,拿了下來g。

那是一個老式區,是容城最早的商品房,大概是上世紀九十年代修成的,距今已經超過二十幾年房齡了。但是,它有個好處,算得是個學區房,因為,容城當地一所正規的公立學就在距離房子幾百米遠的地方。

其實在城裏買房,是他們早就有的夢想。把戶口轉到城市裏來,讓自己未來的下一代,享受城裏人一樣的教育與生活,是他們可以想象的最高追求。

冬子並不知道,一個農村人要轉為容城戶口,該有多難。但燕子知道,她在跟冬子結婚前,戶口一直是農村的。而她轉為城市戶口,其實是因為結婚,那戶口本上遷移的原因欄上,注明了兩個字:“投靠”。

但對於蔣與樊這種人,兩個都是農村的,而且還不在本地,屬於異地遷入,那是很困難順利地轉入容城的。

好在,這個時代,因為房地產的開發,城鎮化的加快,突然冒出的機會,讓他們可以搭上這個早班車。

當一個城市房地產市場開始紅火時,就出現大量的住房流轉現象,為讓這種興旺加速並且持續下去,政策上,總希望有大量外來人口加入,這樣,就給外地人進城入戶,開了綠燈。

當然,農民也有進城的願望。其主要原因,莫過於,城市裏的公共產品。比如就業、醫療、教育等等。總之,這是一個資金人口與產業生活的正反饋循環,曆史的潮流,不可阻擋。

當然,這反映在最新的婚姻市場上,就是,一個男人,如果在城裏,哪怕在鄉鎮街上,如果沒有房子,是很難得上媳婦的。

這裏麵,還有一個燕子的無心之舉,幫了他們一個大忙。去年,一開始,當冬子剛開始搞鹵鴨子時,就來了四個骨幹員工,樊蔣是最先來的,後來的熊與向加上許玫,就是五個了。

他們剛來時,收入並不高,大概拿到手,也沒有一萬塊錢。但是,冬子剛開始搞生意,就不走尋常路。不是像過去那樣,隻做一個個體戶。他一開始就登記為企業,並且建立了正規的賬戶。並且,這幾個員工,包括他們自己,都按時交社保與個稅。

本來交社保這事,燕子與冬子自己早就想到的。公司出的部分,當然由公司來交。但私人要交的部分,冬子卻悄悄地變成,也是公司交。其實,工資表及公司報表,都是冬子教燕子做的。所以,員工們,不知道,自己居然沒出錢,還交了社保。他們隻覺得,一個月拿到手的大幾千元錢,一切就足夠了。

其實,那時候,以樊為例,每月八千元拿到手,而冬子與燕子幫她交的社保及個稅,起碼又得要三四千元,所以,用工成本還是很高的。

用工成本如此之高,本身並不是什麼利潤率高的原因。畢竟,哪個做生意的,都是想越賺得多越好。但是,冬子想到的是,自己在廣東佛山那公司的待遇,在他看來,那才是正規公司的搞法。

他的社保及個稅,從那個時候起,就有賬戶了,隻不過,現在已經轉到容城來而已。這是城裏人與農村人最大的區別,退休後的待遇,全部與這個社保有關。

他們幫員工悄悄地交了社保,隻是借用了員工的身份證而已。直到一年多過後,樊起買房子的事,燕子才給她了實話。

“哎,燕子,我要是在容城有個稅有社保,隻需要一年以上,就可以買二手房入戶了。算了,現在交還來得及,明年我就可以買二手房了。這裏的新房太貴,現在買,買不起。”

當然,他們買房是為了居住與落戶口,花至少四五十萬買一個的新房,那不僅是實力不夠,而且也不能及時落戶。因為購房入戶,得排隊,恐怕還得要等上一年。

按此時容城的政策,如果你在容城有連續一年的社保記錄,你就有資格買容城的房子了。有了房子,就客觀上具備了落戶容城的資格。但是,這個資格還是要分積分的,如果你收入高,比如月收入到了一萬以上,在容城,就算是優質勞動力和人才了,你交的個稅記錄,可以讓你馬上到達落戶積分標準。當然,這個時間,也得要持續一年以上。

“莫慌,我跟冬哥,已經幫你和蔣,交了一年多的社保和個稅了。如果按一萬的標準算,從你們第一個月拿工資起,就已經超過了。”

“啥?啥意思?我當時也沒拿一萬啊?”樊不太敢相信。

結果,燕子就把賬本拿了出來。樊這才理解,所謂正規的月收入與拿到手的錢,有一個很大的差額。而那差額裏,有一部分是公司要交的,有一部分是自己要交的,但是,這些,都被冬子與燕子,悄悄地交了。

“燕子,我們關係這麼好,你怎麼這樣做?不告訴我?”

“其實,這也是冬哥的意思。”

燕子悄悄跟樊了當時的原因。本來,請樊過來幫忙,他們內心就存有一個想法:報恩。當年,要不是樊,在燕子最危難的時刻挺身而出,就沒有冬子與燕子的重逢,更沒有今。

但是,當時別樊與蔣了,就是燕子,也沒有交社保的概念。冬子經曆過,當然就想到了。以這種方式,悄悄地給他們交,有兩個好處。

第一個好處是,變相增加他們的收入。第二個好處,是燕子想到的。當時生意那麼好,肯定今後還會有更多的員工進來。如果一開始,把大家的起薪定得太高,今後進來的員工一攀比,就不好攏人心了。

如果按賬麵的收入,最開始樊與蔣的收入,總計可以算作一萬多了。那麼,後麵進來的,哪怕是工,你的賬麵工資,也得要達到五六千元吧?而自己的生意能夠做多大,最後的利潤率有多高,當時兩人還沒譜。所以,把最開始大家知道的底薪定低一些,為後來的發展保留餘地,是應該的。

所以,沒告訴他們這些,隻是借用了他們的身份證,所是公司辦企業手續需要。其實,就是燕子幫他們辦了社保的手續。當然,既然員工的賬麵收入這麼高,而冬子注冊企業時,在稅務登記時,又搞的是查賬征收,所以,不得不給個人所得稅,這是必須的。當時的個稅起征點是三千五,每個人都超過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