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六章 入軍(1 / 2)

餘山此話一出,陪戎校尉有些驚訝,他看了看站在不遠處的餘既,心想這孩子年紀也不過十六七歲,稍顯稚氣,莫非他做過什麼對不起村民們的事兒,才讓村民如此厭惡?可怎麼這孩子也是回向村村民,村民們這麼做,倒是有些讓他鄙夷。

此時名冊上的名字已經念完,一共在回向村募兵四十餘名,校尉注意到,在這幫新招的士兵中,除了餘既外,其他孩子都有父母送上銀子衣裳,行李口糧,唯獨這叫做餘既的孩子無人搭理,無人送行。

這陪戎校尉在軍中也隻不過是個九品官,雖因俸祿較少,時常愛貪便宜,做事也是當麵一套,背後一套,可也還算有顆良心,見餘既竟被同村村民如此算計,頓時心裏不是滋味。

一個剛滿十六歲的成年人在戰爭麵前本就是一個孩子,而許多軍中士兵大多都有老鄉互相照顧,一個遠離故鄉,征戰邊疆的戰士,如果真把他獨子安排到另外的軍隊中,要熬過一段時期,那得多艱苦!

校尉默歎一口氣,早明一理,世間皆苦,唯有自渡,這孩子要真到了軍中,想要在戰火中活下來,那也隻得靠他自己了。誰人生於地間,不是那遠行客?不是每個人都有人陪伴的。

此時校尉見餘山還盯著自己等待答複,索性也沒拒絕,將銀子裝在口袋,回道:“行,我會安排的!回去吧,這人多眼雜的,影響不好!”可這校尉哪裏會把普通百姓事情記在心上,收下銀子之後還不是忘得一幹二淨。

而餘山聽這校尉答應,道了聲謝便轉頭回去,悄悄告訴了村民們事情已經辦妥,村民們這才放下心來。

可餘山心中卻有一絲慚愧,他看了一眼若無其事的餘既,卻是歪頭歎氣,心裏念道:“餘既啊餘既,這不能怪你伯伯啊,你要是跟著宏兒他們一起參軍,會害了他們的命!你們這一走,咱們村子就隻剩咱們這幫老不死的了,伯伯還盼著他們回來呢,他們要是回不來,咱們回向村以後還怎麼支撐下去啊!”

餘既等人自然不知剛才餘山找到校尉做了什麼,都還是站在原地。那念完名冊的隨從向校尉報道:“李校尉,募兵名冊上的人都在這兒了,屬下數過,一個不少!”

大家這一聽,才知這領頭的軍爺是個校尉,這陪戎校尉名叫李正元,十七歲參軍,征戰不少,本領不,可無奈軍中無人,當了十幾年兵也就隻是個從九品上。

村民們一聽他是校尉,卻隻覺這個官非同可,都是轉眼望著他,這校尉麵色暗沉,毫無清雅細致之感,似是常年征戰致使操之甚勞,眼泡微腫,眼睫微垂,其下附有淡淡黑影。雖其身材魁梧,可顴骨高嵩突兀,顯得整張麵龐卻是瘦骨嶙峋,極其滄桑。

李正元應了一聲,揮手示意隨從退下,又見這新招士兵都已身負包袱,唯有餘既這家夥兩手空空,隨後便走上前問後者道:“你怎麼什麼也不帶?此去路途遙遠,不備些白水幹糧?現在雖是夏,可軍中一日三秋,不備些過冬的衣裳?你父母沒給你送來嗎?”

村民們聽了,都沒話,餘宏等人也斜瞥著餘既。餘既卻是淡定脫口而出:“他們死了!”

餘既如此回答,李正元有一絲驚訝,起父母去世還能如此若無其事,也不知這孩子到底是冷漠無情,還是早已麻木不已。頓時他又想起那早逝的父母,覺得這孩子與他同命相憐,不免心生同情,隻是他依然想不明白,村民們為何要如此對待這孩子?

李正元話不多,拍了拍餘既肩膀,道:“趕快回去收拾行李,我們等你!”

餘既應了一聲,便回去收拾行李了,可餘既收拾完行李,卻是朝著村口外兩座墓碑走了過去,直至墓碑前,跪在墓碑前磕了三個響頭,嘴裏念念有詞,不知在對墓碑著什麼。

此時那中下縣尉見色不早,便對李正元道:“李校尉,這色也不早了,募兵之事不可耽擱,還有下一個村子要去,咱們還是趕快叫上那孩子走吧!”

李正元看了餘既片刻,道:“就等他一會兒吧!”縣尉了沒了辦法,也隻得稍作等待,

……

一行軍馬走在前,少年們和親人道別後便緊跟其後,這一去遠赴邊疆,唯恐是落葉他鄉樹,寒燈獨夜人。隻盼來年望月人還在,風景依然似去年。

餘既對回向村唯一的留念便是那入土的父母,他擔心逢年過節父母沒人祭拜,無人與其話。而村民們對他雖不好,可這裏畢竟是生他養他的地方,對故土怎麼也有一絲感情。

軍馬行行走走,日子已過去將近一月之久,但很快便行至邊疆,這些剛入軍隊的少年們被安頓下來,隻休息了一日,第二日就要麵臨操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