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四十七回 援舊識獸吻餘生 闖龍潭身陷絕地 五(1 / 2)

漢昭帝元鳳四年,下太平無事,國泰民安。

先帝漢武終其大半生窮兵黷武、征伐四方,導致舉國上下府庫空虛、民生凋敝。

幸虧他晚年及時醒悟,懸崖勒馬,一紙輪台悔召偃武興文,經過十幾年的調整恢複,大漢竟然有了中興的態勢。

長安城內,緩緩鋪開了一幅遊人摩肩接踵、歌舞升平的繁華畫卷,茶坊酒肆裏熱鬧的叫聲笑聲此起彼伏,恍惚間好像又回到了先朝文景之治的承平盛世。

與街市上的喧囂熱鬧相比,廣源大街旁的一條巷子裏卻出奇的安靜,除了趙家大院裏偶爾傳出的朗朗讀書聲外,隻剩下嘰嘰喳喳的幾隻麻雀在樹影間盤旋穿梭,往來覓食。

趙家大院是這條巷子裏唯一看起來有些檔次和規模的民居,三進院落,總共十幾間屋子,雕梁畫棟、青瓦白牆,雖然比不上長安城中大戶人家或者王族貴胄家中的那般氣派和精美,但也看得出來是一戶殷實之家,院子主人則是在長安城中經營絲織布帛生意的商人趙全友。

走進趙家宅邸,步入頭進院子的廂房裏,書案上冉冉升起的淡淡煙香飄飄渺渺。

一位中年儒生正在雙手捧著竹片製成的簡冊,腳下來來回回地踱步,同時口中好像自言自語般地喃喃解釋著簡冊中看似深奧難懂的字句。

儒生周圍席子上盤腿坐著幾個半大不的少年,從這些少年的衣著上看,卻好像都是些來自貧寒之家的平民子弟,他們中有的在認真傾聽先生講解,有的則在發呆,似乎若有所悟地在思索著什麼。

這位正在授業解惑的中年儒生名叫易星,是長安太學中一個飽覽聖人詩書的博士弟子。

趙全友祖上世世代代在長安城中經營織錦布帛的生意,他年輕時便承襲祖業,做起了商人。

隨著年齒漸長,在江湖上走動得多了,他深深體會到商人在當今大漢社會地位的卑微低下。

雖然商賈們通過辛辛苦苦經營掙得些資財,可以養家糊口甚至成為富之家,但是如果一旦遇到打仗或是世道混亂的年頭,沒有官麵上庇護的他們就像任人宰割的雞鴨一樣,幾代辛勞積攢下的財富家業不但有可能瞬間蒸發傾塌,甚至家人也會因為這一點家產的牽累而身陷囹圄或者遭受被流放充軍、予人為奴之災。

武帝時期開始獨尊儒術,人們不像以前那樣隻能憑借家門顯赫或者軍功卓越才能發達,現在通過熟習書經也可以做官出仕蔭護宗族了。

雖然曆練沙場,立下軍功可以出人頭地,但是這條路太過艱險,一個不心或是運氣不佳便性命不保,衛了國卻不可以保家,這對於算盤打得響亮的商人趙全友來,絕對不是一個劃算的買賣。

通過習文而出仕做官是最安全也是最穩妥的安身立命之道,出重金聘請易星來家中授課就是這個目的。

趙全友希望自己衣食無憂的兒子趙長信在太學名儒的指導下,能夠在學術上孜孜以求,將來順利進入仕途,為自己這個世代經商的家族遮風避雨。

鄰居中有幾個和趙長信年齡相若的孩子,他們的父母聽太學裏的博士弟子要來趙家大院中講學,便紛紛擠上門來苦苦哀求趙全友,情願傾家蕩產也要為自己的孩子爭取到這個可以出人頭地的難得機會。

趙全友經不住左鄰右舍的苦求,隻得勉強同意,為長信物色了幾個老實上進的鄰家少年可以互相促進學業,免去了他們的學資,作為寶貝兒子的伴讀。

窮人的孩子早當家,此話一點不假,這幾個伴讀中最為出色的就要屬貧寒鄰居張邯家的兒子張望之了。

此少年過目不忘,而且常常能夠根據書經原文引申闡發自己的理解和看法,最為易星所青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