歐洲的媒體曆史都很悠久,形成了其獨有的傳統,達利爾了解的也不多,比如法蘭西的《隊報》,德意誌的《明鏡周刊》,《踢球者》,英格蘭的《泰晤士報》等等。
這些老牌媒體,都有著幾百年的曆史,辦報風格已經固化,用戶群體也比較固定,這樣的媒體,肯定不是老板喜歡的類型。最主要的,你也無法將《今日山姆國報》這一套東西,嫁接到這些老牌報紙上。
薩麗負責在媒體市場上,搜集消息,看看哪家媒體經營不善,有出售的意向。
達利爾則通過以前的銀行係統的關係網,打探媒體行業的風向,畢竟,任何媒體想要融資,都需要通過銀行來進行。對於銀行來說,想了解任何行業,都是一件極為簡單的事情。
無論是達利爾還是薩麗,都深諳商業社會的規則,在放出了搜集媒體行業是否有出售意願的消息後,緊接著給出了消息的報酬。
有了報酬,你才能得到最具有實時性的真實消息,否則,你得到的消息也許隻是爛大街的老消息,沒有一點卵用。
在世界經濟下行的壓力之下,企業投放廣告也顯得縮手縮腳,在廣告客戶極度缺乏的年代,紙媒的日子也過得很難難。歐洲範圍內,紙媒倒閉新聞也屢見不鮮。
隻不過,倒閉的媒體,要不,經營有問題;要不,就是用戶群實在太小,抗不住經濟寒冬。這樣的媒體,也不是張毅喜歡的。
他需要的,是那種影響較大,又不是太過於守舊的,傳統的媒體。
消息發出之後,所謂重賞之下,必有勇夫。
沒有幾天的功夫,就收到了一堆有出售意願的消息。
有很多消息是由銀行係統提供的,而有些消息的來源,卻讓人哭笑不得,竟然是媒體的負責人或者股東透露的。
其實,出現這樣的現象並不奇怪。
一向以出手大方示人的微硬軟件,在打工者的心目中,無疑是東家的最好選擇。
這些自曝家底的管理者,除了對於懸賞有興趣之外,更主要的,還是想著,要是被張毅收購的話,也是一件很幸福的事。
畢竟,山姆國的張毅收購的那些企業,比如暴雪,比如英特爾的芯片部門,比如同行《今日山姆國報》,都在廣泛流傳著微硬軟件的高工資、高福利、以及無微不至的員工關懷。
在經濟的寒冬下,能攤上這樣的一家良心企業,無疑是一個完美的選擇。
張毅豎立的,千金買馬骨的故事,無聲無息間,將他刻畫成一位完美的老板形象。在這一刻,在之前的故事的刺激下,收購行為對他來說,變成了收購者和被收購者都喜聞樂見的一件好事。
也就是說,被收購者並不抵觸,甚至喜聞樂見,覺得這樣的收購是一件雙贏的事情。
在歐洲,法蘭西人,以浪漫著稱;英格蘭以紳士著稱;而德意誌,以嚴謹著稱。
但是,體現在文化和報紙上的法蘭西人,卻保守傳統,抵製外來文化。
英格蘭人,在生活中的紳士精神,在報紙上卻蕩然無存,看看現在其全國最暢銷的報紙,竟然是低俗、曖昧的太陽報,就讓人大跌眼鏡。
而德國人,嚴謹的精神體現在紙媒上,似乎也失去了創造精神。
達利爾和薩麗,作為山姆國人,對於德意誌和法蘭西報紙毫無興趣,在他們看來,這兩個國家的報紙,過於嚴肅、沉悶,不符合張毅辦媒體的理念。
最後選擇的結果,達利爾選擇了英格蘭中產階級比較喜歡的《今日電訊》,而薩麗卻選擇了和太陽報辦報風格極為相似的《今日郵報》。
這兩個選擇,辦報風格差異實在太大了,在爭論很久後,誰也說服不了誰。
雖然自己是主導者,薩麗是輔助自己,但浸淫職場很久的達利爾明白,眼前的這位漂亮的金發少婦,和老板的關係,貌似比較密切,這種情況下,他怎麼可能冒著風險,去和對方爭辯呢!也許20年前的自己有可能堅持已見,但40多歲的他,早已經經過了千錘百煉,達到了榮辱不驚的境界。
於是,達利爾幹脆將兩個不同的意見,全部交給了老板,由老板來決定。
看著傳真上發過來的資料,張毅陷入了深思中。英格蘭的媒體業在全世界來說,都是最發達的,狗仔們也是最敬業的,甚至一度將王室的每一個成員的醜聞,都大書特書,簡直可以編寫成一部曲折、蕩氣回腸的肥皂劇。
這樣的反傳統媒體,天然的受到大眾的追捧,你可以說它低劣,但它卻很真實,遠比那些千篇一律、整日裏大唱讚歌的媒體強。所以,今日郵報,這樣的媒體,他在心中是很喜歡的,至於,是不是把英格蘭的氣氛搞壞了,那和他有毛的關係,即使有關係,也就是找兩個零時工,出來頂一下黑鍋就行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