下九州,中、襄、瀚、幽、雍、澄、荊、雲、摒,其中除去摒州的八州被商周二朝統禦。
大商立於襄州,自上古而立,後下驚變,浩然帝朝夏朝被南下異族滅朝,殘存的商周二國蠶食下,做東臨北的大商在抵禦異族之後,出關收複中州,而後鯨吞雍、幽二州,與此同時,南部澄州大周因為特殊原因沒有損傷,在異族覆滅的當年兵分兩路,一路進取東南吞下了損傷不大但未成氣候的荊州,借道西南雲州,平順了西北殘破不堪的瀚州。
而後周朝以一少年入雲州,與雲州釋家之主相談一日,而後雲州歸屬周朝,下格局已定,隨後兩朝向有默契一般停戰數年,修複了被破壞的長城,自此九州皆定。
相比之下大周略弱與大商的強盛形成鮮明的對比,大周被吞並似乎是遲早的事,然而太平不過十年,鎮守雍州回京的武定王不知為何惹得皇帝龍顏大怒,削去了武定王的爵位和封賞鎖拿下獄,一時間大商物議沸然,官員的求情書,百姓的萬民書一封封的到了商帝的案頭上,隻是無論如何拗不過一顆帝王心,武定王還是被處斬了,府邸抄沒,卻無人發配為奴,隻因為武定王年過而立卻未曾娶親,隻因為他是先皇之弟,顯赫若他,偌大的王府府的奴才不過十人。
這顆冷酷的帝王心終究是得到了他的懲罰,七十多位京城官吏辭官歸鄉,最高到了太師李清源,當庭大罵商帝,而後憤然帶著全族離京前往西北,如日中的大商李家,無一人留京。
武將中征、平、安、鎮,十六個將軍離去了十位之多,其餘將士離去的更不知多少。一向軍紀嚴明的雍州軍,一旬內逃了足足有四萬兵士,別地更不用了其他的地方,各軍之間數起兵變。
若不是蘇家蘇沐回去穩定軍心,恐怕不用異族入侵和西北瀚州虎視眈眈的杜抒懷動手,大商就能毀在自己手裏,雍州大宗門鏽劍林舉派遷移至澄州,百姓更是大失所望,民間皆傳商帝為昏庸無能妒賢之輩,民心盡失。這一事讓大商相對周朝的優勢蕩然無存,若不是能臣良將輔佐,恐怕大商撐不過十年。二十年之後新帝登基,推翻了舊案,為武定王沉冤昭雪,這才讓大商漸漸好轉。
兩朝之間相對安定了數十年,多年未有戰事,傳聞當年武定王之事,大周本欲出兵,隻是瀚州主將杜抒懷大義凜然勸解住了周帝,周帝雖有不快卻也無可奈何,武定王之事十年後杜抒懷和妻子隱遁江湖,據後來好事者稱杜抒懷離去前在武定王的忌日,杜抒懷在城頭遙望東方祭了一樽酒,疑似遙祭武定王。
自杜抒懷離去以後杜家逐漸沒落,瀚州守將換了一茬又一茬,直到徐通的出現,當時的商朝因為帝皇少有昏庸之輩漸漸的又壓製的周朝,反觀周朝,因為皇家的爭權奪利,加之宦官幹政、外戚亂政、地方叛亂、貪腐等問題幾近敗亡。
新帝劉漠登基,勵精圖治,任用賢才,而徐通也不是俗人,協助劉漠,平定了荊州之亂,驅虎吞狼滅了外戚和宦官,同時把西北異族之患平定了,深入摒州百裏,將異族驅逐百裏,後因糧草不濟,撤了兵。同樣的事也發生在了周朝,因為一些事劉漠和徐通有了隔閡,而後徐通被滅族,僅有一子逃出,好在徐通之勢並未通,但還是起了叛亂,由於西北治軍嚴明加之劉漠事先準備,平叛並未費太大功夫,不久劉漠暴斃,太子劉瑜繼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