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那是精準扶貧這項工作的初期,017年。”靳哥開始回憶起來。
雖然精準扶貧是01年11月,總書記在湖南湘西花垣縣十八洞村考察時,首次作出了“實事求是、因地製宜、分類指導、精準扶貧”的重要指示。
014年8月1日,國務院決定從014年起,將每年10月17日設立為“扶貧日”。
但在白馬縣是從014年開始,那時不像現在這麼高度集中精力和財力,轟轟烈烈的投入到這場戰役中是017年。
而路北正是017年4月15日才到白馬縣工作的,他見證的都是之後的事情了。
017年整個脫貧攻堅工作期間是在做建檔立卡戶精準識別工作,每個村組派工作隊員前去協助和監督選出建檔立卡戶,分三級公示:村、鄉、縣,一級公示期滿,再到上一級,一直到三級公示完畢。
017年月14日,身為白馬縣東林鎮那古寨村黨總支書記的李華維同誌,在那古寨博岩村組進行建檔卡戶評選的村組會議上,突發腦溢血倒在了工作崗位上。
年僅49歲的他離開了鄉親,留給人們的是他對扶貧工作的忘我投入,為群眾脫貧的日夜辛勞。一名長期奮戰在扶貧一線的村幹部,他的生命卻在工作崗位上劃了句號。
“在017年月14日晚上,我們在加班加點的過程中,八點過十分左右,不幸逝世,我們心裏比較的難過,比較悲痛,我們村委班子真的很舍不得。”據當時一起去的同事,白馬縣東林鎮那古寨村黨總支副書記聶懷聰。
路北對村委會工作人員的認識來源有幾個,一個是百度,另一個是王姐跟他的,王姐的形象些。
第一代村委會幹部的形象榜樣就是是雲南省楊善洲同誌那時期的幹部,老一輩的人講無私、奉獻,默默地幹自己的工作,首先想的是鄉親,家人很少想起。
“我舅老我外公,那時我外公在村公所工作,那時不叫村委會,叫村公所。也沒多少工資,也不是國家正式編製,還每都到村公所去上班,家裏的農活也幫不了多少,都是我外婆撐起來了。”王姐是這樣的。
“而且自己家人也點好處,有啥好的總想著鄉親,從不為家人想,所以我們四子妹,工作也有沒分到的,分到的也是在條件不好的地方,工作也調動不了。”王姐複核她舅的話。
“而且在工作中講原則,公道正派,不變通,會得罪鄉親和領導,所以我們幾子妹現在發展都遇到各種困難(以前外公得罪過的人)”她舅原話。
第二代的村委會工作人員的形象是開開證明材料,東家又和西家起摩擦了,請求給予調解的地方等。
“我那時去過村委會蓋過章,因為讀書要民族證明,還有轉出戶口時也去過打證明,那時村公所沒要求固定上班,去時要先打電話。”王姐回憶起那時的村委會。
第三代村委會工作人員形象就是李華維李支書他們精準脫貧工作還沒開始前。那時要開始做班了,村委會所有工作人員輪班,一個人輪15,要打考勤的,工資1500左右,主要工作也是開開證明材料,調解各類群眾糾紛,這時,有些會議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