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四十二章 守邊人 二(1 / 2)

“這裏是我們國家立的界碑,那邊是對方立的界碑。”熊國斌和熊國強站在19號界碑前,對記者。“這一段一共有塊界碑,還有4個副碑。我們主要巡查189號到194號界碑,一個月一次,每次8公裏。”熊國斌和熊國強都是金竹坪村的村民,苗族,中國共產黨員,他倆有一個光榮而堅定的名字——守邊人。

熊國斌曾經作為邊境民兵,二十載如一日,默默紮根在最前沿哨所,曆經戰事,青春不悔。熊國澤家三代人,三名黨員,三個年代,都曾經為捍衛國家領土,為維護國家尊嚴,挺身而出,寸土必爭。

金竹坪村位於海拔00米的金竹坪大山下,全村100多戶,400多人,都是苗族,村子距離邊境線直線距離僅有1公裏。自新中國成立後,這個外表秀美寧靜的邊陲苗寨,卻以血與火的激情,抒寫了一次又一次守邊固邊的熱血故事。“我奶奶叫項招弟,由於覺悟高,追求進步,50年代被邊縱發展為黨員,是當地第一個苗族女黨員。70年代時期,界碑比較,經常被對方挪動,甚至破壞。我奶奶帶著村民幾乎是巡查在邊境線,發現界碑被挪動,就馬上組織人挪回去,寸土必爭!”今年57歲的熊國強告訴記者,當時他年紀還,對於奶奶的其它事有些模糊,但是唯有這件事,一直記得非常清楚,隻是很遺憾,沒有留下奶奶的照片。

“這是一條路,從這裏可以直接通往山下的村子,高射機槍就架在對麵。”熊國強指著一條鬱鬱蔥蔥的路對大家,路北看著眼前這條充滿生命力的、綠色盎然的路,真看不出來以前經受過炮火的洗禮。

9年前,也就是1980年的9月,他父親熊明清當時是赤腳醫生,上山采藥時,突然發現金竹坪主峰上被鄰國軍隊占據了,正在砍樹修工事。作為共產黨員的他,立馬飛奔下山,告訴當地駐軍。隨後,解放軍快速調動部隊,在村民兵的配合下,於10月15日開展作戰,一舉收複了金竹坪主峰。

那一年,熊國強17歲,熊國斌16歲。那一年,他們終身難忘。

“炮彈從村子上空飛過,一開始有點擔心,後來就麻木了,聽見炮響也不躲了,因為太頻繁了,沒時間躲。”熊國斌起當年的情形,依舊曆曆在目。“我老父親熊明山當時是村長,部隊駐滿了整個村子。開戰之後,他組織村民做飯運飯,抬傷員。我們當時年紀,主要是來回送飯送水,每三趟。老一輩扛槍配合,一輩送飯,送水,持續了半個月左右,村裏的民兵也出現了傷亡。”記者問他當時怕不怕。“一開始有點怕,但是看著那麼多陌生的戰士不怕犧牲,為捍衛祖國,浴血奮戰。我慢慢的就不害怕了,那時候,心裏才意識到了保家衛國、守土有責的真正含義。”

198年,熊國斌被選為參戰專職民兵,分配在118哨所,負責配合輪戰部隊開展防禦作戰。期間,他多次配合部隊完成了各種作戰任務,由於表現突出,1990年熊國斌被省政府記大功一次,1997年被評為省民兵預備役工作先進個人。就這樣,他在民兵哨所一幹就是1年,直到戰爭硝煙散去,和平年代來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