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59章 田間地頭(1 / 2)

實踐課,是董明帶給這個時代最好的禮物。他讓學生們走出課堂,真真切切的去感受。講到農業就真的去田間地頭做調研,講到技術就真的帶著學生們從畫圖開始,一步一步的做出來。這種教學方式,讓學生們大呼過癮的同時,也讓他們更容易理解所學的東西。

此時,董明順著之前所的課程,帶著學生們,在西池村,一戶人家的田間上課。除了學生們之外,還有幾個人,正是這塊地的主人家。

主人家姓王,排行第一,都叫他王大郎。

“大郎,你們家一共有多少口人,多少畝地?”

王大郎聞言憨厚的笑了一下,道:“俺家裏一共有八口人。除了俺之外,還有三個兒子,最的也十四歲了。我家婆娘、父親母親。還有一個幼弟、”

到他弟弟的時候,王大郎臉上展開了笑容:“二郎跟俺不一樣,俺就一身傻力氣,隻能在地理剖食。但二郎可是個讀書的好苗子,全家都指望著他呢。”

董明聞言一愣,接著問道:“家裏一共多少畝地?”

“嘿嘿,一共兩百畝地。”王大郎笑著回道,顯得很是自豪。

董明點點頭,又問道:“平日裏農忙,除了你之外,還有誰?”

“好叫先生知道。”王大郎回道:“除了二郎之外,我們都下地幹活。其實二郎也要幹活,可我們咋舍得嘛?他平日裏讀書就行了,還能教我們家幾個子哩。”

“那一季的收入夠用的嗎?”董明問道。

到這裏,王大郎的臉色變了變,最後道:“夠用。”

董明搖了搖頭,他知道,王大郎撒謊了。但是他沒有繼續問,而是對著學生們道:“大漢朝像王大郎家這樣的家庭有千千萬萬個,他們還算是幸福的,頂多累一些,至少衣食無憂。家裏還有一個脫產的讀書人,生活有著盼頭。可是,不如他們家的更多!告訴我,你們該怎麼辦?”

“現在不要,好好想一想,現在我們先上課!”董明掃視了一眼所有學生,然後道:“我們今要講的是,如何提高莊稼的單位麵積產量。”

“啥叫單位麵積產量啊。”王大郎聲問道。

董明對著他笑了笑道:“就是一畝地能產多少石糧食的意思。”

王大郎聞言摸了摸後腦勺道:“這還能提高不成?大家不都是畝產兩石多三石嗎?”

“自然是可以的。”董明笑著道。

“嚇?!”王大郎整個人都激動了許多:“怎個提高法?還請先生教俺。”

董明點點頭,道:“自然會教給大家的。當然也包括大郎你。”

事實上,東漢末年的農業水平並不算低。這個時期其實已經出現了短轅一牛挽犁,它操作靈活,便於在塊農田上耕作。這種短轅一牛挽犁的出現,是跟犁鏵的改進結合在一起的。東漢時,已經大量使用全鐵製犁鏵,它比以往的V形犁,刃端角度已逐漸縮,不但起土省力,而且可以深耕。

此外,新型的全鐵製的耕作工具也逐漸增多。後世的考古中,就發現了不少這個時期的鐵製農具。在川省樂山崖墓石刻畫像中見到的曲柄鋤,是便於鏟除雜草的中耕工具;綿陽發現的鐵製鉤鐮,全長5厘米,是專用於收割的型農具,操作起來很方便。

前文中曾經提到過的畢嵐發明和設計了翻車和渴烏,使灌溉水平大大提高。東漢前期,各地還開鑿了許多灌溉渠道,三輔、河內、山陽、河東、上黨、太原、趙、魏及河西、江南地區,也都“穿渠灌溉”,有的地區還開辟了很多稻田。

與此同時,董明還發現了一本書,名叫《四民月令》。這本書是崔寔寫的,是關於生產生活的書籍。這本書在後世已經散佚,後人根據其他一些引用過這本書的文字、語句中將這本書還原了出來。但終歸不是原本。

通讀了《四民月令》之後,董明不得不,真的很佩服古人。書中四民指的就是“士農工商”四種社會分工。它按照月份,記錄了每個月每個不同身份的人該做什麼。在董明看來,這就是一本東漢末年的生產生活指導手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