明德書院,董明正在上課。
“惜糞如惜金,積地莫如積糞。大家能明白這是什麼意思嗎?”董明敲了敲講桌,大聲問道。
在場有經常在肥料房當值的學生,聞言立刻舉手,董明點頭之後,站起來解釋道“農業生產一定要使用肥料。就目前來,五穀輪回之物是效果最好的肥料。同時肥料的來源也不複雜,隻要有人就有。”
“施肥之後,可以大幅度提高糧食的畝產。”
其實大家都知道,同時也知道,董明拋出來的這個問題是為了後續的課程做準備的。
董明示意學生坐下來,然後道“五穀輪回之物無法直接用來施肥。一般來,最簡單的處理方式,就曬幹。而且在曬的同時,產生的蛆蟲還可以用來喂養家禽,或者魚類。除此之外,今還要教大家另外幾種處理方法。”
“蒸糞法、煨糞法、釀糞法、窖糞法等四種處理方法,我們一個一個來仔細。”董明清了清嗓子正式開始今的課程。
“區田,以糞氣為美,非必須良田。諸山、陵、近邑高危傾孤及丘城上,皆可為區田。區田不耕旁地,庶盡地力”
董明拿著係統整理好的材料,一點兒一點而講給學生們聽著。
事實上,華夏作為一個農業大國,在農業技術上的探索可以是幾千年來不遺餘力。不管是官方還是民間,都用最大的努力,盡可能的提升畝產,擴大耕地麵積。
至明朝中後期,華夏大地上已經有超過8億畝,到了清朝這個數字直接提升到11億畝左右。
如今的大漢朝,一半的耕地畝產三石,複種的情況下可以達到三點五石左右。而南方地區種植水稻,因為是粗放式耕種,畝產兩石多不到三石。
但是也有例外,上麵董明所的區田就是例外。區田的畝產非常高,但是董明沒見過。不過水利灌溉田和“代田”的畝產都可以達到十石。區田的產量要比他們還要高。
當然了,區田也好,代田也罷,都是極為稀少的。
大漢朝如今大多數耕地麵積,平均算一下,也就畝產三石不到的樣子。尤其是經過黃巾兵亂之後,耕地破壞,勞動力減少。大多數地方的畝產也就兩石出頭的樣子。
這裏的石並不是後世一旦上百市斤。
漢書·律曆誌》上量者,龠、合、升、鬥、斛也,所以量多少也。本起於黃鍾之龠,用度數審其容,以子穀秬黍中者千有二百實其龠,以井水準其概。合龠為合,十合為升,十升為鬥,十鬥為斛,而五量嘉矣。其法用銅,方尺而圜其外,旁有庣焉。其上為斛,其下為鬥。左耳為升,右耳為合龠。其狀似爵,以縻爵祿。
權者,銖、兩、斤、鈞、石也,所以稱物平施,知輕重也。本起於黃鍾之重,一龠容千二百黍,重十二銖,兩之為兩。二十四銖為兩。十六兩為斤。三十斤為鈞。四鈞為石。
也就是,一石是一百二十斤。但是漢朝的一斤相當於後世的二百二十六克,也就不到半斤。相當於現在一斤的百分之四五點二,咱再送他零點八,湊成百分之四十六。
漢一石相當於現在的五十五斤多一點。
一石糧食如果省著吃,大概夠一個成年人吃兩個月的,當然絕大多數情況下肯定是吃不飽的。也就一個成年人在省著吃的情況下,一年要吃掉將近六畝地的糧食。一家五口的話,孩子的口糧減半,光是吃飯就硬生生吃掉二十畝地左右的收成。
可是一家五口一共才幾個勞動力?頂多也就兩到三個勞動力,他們一年到頭能種多少地呢?更不要,如果幹重體力活的話,一石糧食頂多夠他們吃二十的。
所以眼下,董明所講的如何提高畝產的課程,可以是每一個學生都關心的。不管是寒門出身還是世家出身。在這個年代裏,沒有誰會嫌棄糧食多的。
學生聽得專心,董明也講的專心。
眼下所講的都是當前的生產條件可以做到的,短時間內就提高畝產。除了肥料之外,還有一些先進的耕種方式,包括複種、種子的優選、灌溉的方式等等。可以光是這一部分,董明就可以將一個月不帶重樣的。